序言: 想懂得台灣這塊地盤,要從熟悉最早的原住先民開端。從原始廣闊的深山田野到一望無際的海域水邊,原居民族篳路藍縷、一步一個腳印地寫下了屬於他們的汗青篇章。響遍山野林間的樂音,是他們爽朗的本性;豐碩多樣的陶品器具,是他們聰明的結晶;顏色繽紛的織品服飾,是他們藝術的收藏;神聖熱烈的祭典嘉會,是他們性命的崇奉。汗青毫無辯論地註解——這片熱土原屬於他們! 循著原居民族的開辟萍蹤,我們不只可以探尋台灣的汗青根源,更能深入領會族群融會的真理與寶貴,因為不解須要懂得,有了懂得就可以認同,有了認同所以互愛!等待台灣原居民族的精力、聰明與勇氣,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和進步的力氣!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 2012年10月底11月初的15天,是我的第一次台灣自由行。身為中公民俗攝影協會的會士,對民風民族風情、汗青、工藝及工藝品以及各民族的生存狀態都饒有興致。來到台灣,@!word!@順其天然@!word!@的想要懂得台灣原居民的風情及他們的一切。在遊多多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熱忱贊助和陪伴下,在這一方面遊歷了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花蓮太魯閣工藝展現館、台南原居民文化會館、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我本身獨行去了台北原民俗味館、新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等地。因為時光短促,僅僅懂得和感受到一點點外相,但這已足令我高興不已,回來後預備擬寫幾篇《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總結一下本身看到的、拍到的、懂得到的,並陸續發在遊多多與同夥們一路分享,也算是對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一個尊重的回報。望列位石友多多斧正。
之七:雕塑 九族文化村內有很多表示原居民生存、宗教、祭奠運動的雕塑。台東火車站前和候車大廳內也有表示原居民的木雕。站前的木雕是偉大的,站內的木雕是真人巨細的。在其他景點也時常看到小型精細的雕塑。九族文化村的石雕還附有文字解釋。在這裏可以悉心視察和觀賞這些藝術品。觀賞之余,我很知足地地一一拍了照。僅就拍到的片子整頓、摘編為此輯,發上給遊多多列位同夥參考。
口簧慕情 口簧琴,又稱口簧、口弦、嘴琴,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普遍應用於亞洲(特殊是東南亞、南亞以及北亞)、美洲 、大洋洲以及歐洲,非洲的記載則相對較少。 口簧琴的樂器主體是一個一端固定於框式琴台上,另一端可自由振動的簧片,樂器吹奏者將琴台置於雙唇之間,以撥動簧片或拉扯一根系附於琴台上細繩的方法,使簧片振動發聲,並以吹奏者的口腔共識發生樂音。 台灣原居民幾乎各族都有口簧琴,又以泰雅族應用最為凸起,泰雅族口簧琴稱LUBU,用於自娛、男女訴情等場所,老幼皆宜;口簧琴的情勢從單簧到雙簧、多簧都有。
八部合音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之前,郡社及巒社群 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禱告小米豐產歌是一首台灣原居民布農族傳統祭典音樂,俗稱八部合音,但布農族人則稱“Pasibutbut”。在每年1月至3月,正逢小米收成的季候才湧現。為祈求小米豐產,布農族須眉在播種祭(MINPINAN)前,圍成圓圈忠誠地合唱“禱告小米豐產歌”。族人以美好的復音和聲娛悅天神。並信任歌聲越協調,小米就越壯實累累。 固然名為八部,現實人數並非限於八人,可增長至十二人,以人聲方法發出“嗚”聲進行和聲。1940年月,由日本學者黑澤隆朝向結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是以得以於國際上名聲大噪。禱告小米豐產歌在很多有布農族散布之處擁有,從北的南投縣仁愛鄉,往南到高雄縣那瑪夏鄉,在台灣東部也有,不外會應用這首祭歌的部落並不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