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想懂得台灣這塊地盤,要從熟悉最早的原住先民開端。從原始廣闊的深山田野到一望無際的海域水邊,原居民族篳路藍縷、一步一個腳印地寫下了屬於他們的汗青篇章。響遍山野林間的樂音,是他們爽朗的本性;豐碩多樣的陶品器具,是他們聰明的結晶;顏色繽紛的織品服飾,是他們藝術的收藏;神聖熱烈的祭典嘉會,是他們性命的崇奉。汗青毫無辯論地註解——這片熱土原屬於他們! 循著原居民族的開辟萍蹤,我們不只可以探尋台灣的汗青根源,更能深入領會族群融會的真理與寶貴,因為不解須要懂得,有了懂得就可以認同,有了認同所以互愛!等待台灣原居民族的精力、聰明與勇氣,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和進步的力氣!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 2012年10月底11月初的15天,是我的第一次台灣自由行。身為中公民俗攝影協會的會士,對民風民族風情、汗青、工藝及工藝品以及各民族的生存狀態都饒有興致。來到台灣,@!word!@順其天然@!word!@的想要懂得台灣原居民的風情及他們的一切。在遊多多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熱忱贊助和陪伴下,在這一方面遊歷了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花蓮太魯閣工藝展現館、台南原居民文化會館、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我本身獨行去了台北原民俗味館、新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等地。因為時光短促,僅僅懂得和感受到一點點外相,但這已足令我高興不已,回來後預備擬寫幾篇《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總結一下本身看到的、拍到的、懂得到的,並陸續發在遊多多與同夥們一路分享,也算是對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一個尊重的回報。望列位石友多多斧正。
之七:雕塑 九族文化村內有很多表示原居民生存、宗教、祭奠運動的雕塑。台東火車站前和候車大廳內也有表示原居民的木雕。站前的木雕是偉大的,站內的木雕是真人巨細的。在其他景點也時常看到小型精細的雕塑。九族文化村的石雕還附有文字解釋。在這裏可以悉心視察和觀賞這些藝術品。觀賞之余,我很知足地地一一拍了照。僅就拍到的片子整頓、摘編為此輯,發上給遊多多列位同夥參考。
口簧慕情 口簧琴,又稱口簧、口弦、嘴琴,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普遍應用於亞洲(特殊是東南亞、南亞以及北亞)、美洲 、大洋洲以及歐洲,非洲的記載則相對較少。 口簧琴的樂器主體是一個一端固定於框式琴台上,另一端可自由振動的簧片,樂器吹奏者將琴台置於雙唇之間,以撥動簧片或拉扯一根系附於琴台上細繩的方法,使簧片振動發聲,並以吹奏者的口腔共識發生樂音。 台灣原居民幾乎各族都有口簧琴,又以泰雅族應用最為凸起,泰雅族口簧琴稱LUBU,用於自娛、男女訴情等場所,老幼皆宜;口簧琴的情勢從單簧到雙簧、多簧都有。
八部合音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之前,郡社及巒社群 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禱告小米豐產歌是一首台灣原居民布農族傳統祭典音樂,俗稱八部合音,但布農族人則稱“Pasibutbut”。在每年1月至3月,正逢小米收成的季候才湧現。為祈求小米豐產,布農族須眉在播種祭(MINPINAN)前,圍成圓圈忠誠地合唱“禱告小米豐產歌”。族人以美好的復音和聲娛悅天神。並信任歌聲越協調,小米就越壯實累累。 固然名為八部,現實人數並非限於八人,可增長至十二人,以人聲方法發出“嗚”聲進行和聲。1940年月,由日本學者黑澤隆朝向結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是以得以於國際上名聲大噪。禱告小米豐產歌在很多有布農族散布之處擁有,從北的南投縣仁愛鄉,往南到高雄縣那瑪夏鄉,在台灣東部也有,不外會應用這首祭歌的部落並不多見。 香蕉織布 噶瑪蘭族善於以香蕉纖維織布,在取香蕉樹幹纖維時,要先酒祭,並趁樹皮半幹時,刮出纖維絲,織成的布極為細薄,合適炎天穿戴。噶瑪蘭族因漢化頗深,傳統的工藝與藝術今朝已不多見。但保存香蕉絲織布,是專屬於女性的工作。好的香蕉布因樹皮的天然光彩,所以會出現出濃淡相間的色彩。織好的香蕉布可織成谷袋、背袋、檳榔袋等,也可制衣服或草蓆,新穎的香蕉布質地較硬,經數次水洗後質地就可變軟。
勇士摔角 摔角是部落漢子戰役練習的傳統運動之一,有力氣的擁戴與傳承意義,深條理的意義則有性命繁衍與祈求豐產的暗示。
愛戀鼻笛 鼻笛一詞用以泛稱各類以鼻子吹奏的樂器(尤其為管狀),平日具有以鼻吹氣的吹口,以及用以轉變音高的指孔;也有少數品種的鼻笛無須指法,即可轉變音高。 鼻笛的散布很廣,甚至歐洲與非洲的部族也能找到其蹤影,但最常見在於東南亞與大洋洲的民族文化中。固然列國之鼻笛情勢紛歧,但往往廣泛以為鼻笛灌註的是性命的氣味,也不如嘴巴會撒謊、飲食(象征汙穢),是以鼻笛在東南亞傳統文化中,多半代表著性命、老實、純潔,是有著主要傳遞力氣的樂器。 鼻笛“長可二尺,亦有長三尺者;截竹竅四孔,通小孔於竹截之首,用鼻橫吹之,或如簫直吹。”,多為單管,吹奏時以一手按音孔,另一手按鼻孔以集中氣味。排灣族有直吹式雙管鼻笛,一管無音孔以長奏低音,另一管開3、4音孔,吹奏需同時應用兩個鼻孔;一般而言只由男性吹奏,用於婚喪、祭奠、迎客等場所。鼻笛據說是排灣族為模擬祖靈百步蛇的聲音而設計的。早期只有貴族或被視為勇士的漢子才有資歷吹奏,現已成為族人表達情緒的主要樂器。 最後獵首 獵首(headhunting),又稱獵頭,中國古籍作馘首,台灣原居民稱出草,指將人殺身後砍下頭顱並收集的一種習俗。很多古代文明都曾風行過獵首的做法,有史籍記錄的包含:古中國人、台灣原居民、日本人、阿富汗的努裏斯坦人、古印度的阿薩姆人和那加蘭人、緬甸人、婆羅洲人、印度尼西亞人、菲律賓人、密克羅尼西亞人、美拉尼西亞人、新西蘭毛利人、亞馬遜平原與美國大平原地域的印第安人、尼日利亞人、歐洲的凱爾特人和斯基泰人,等等。獵首的做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還在寧靖洋疆場湧現過,但到今天已經在全世界規模內根本絕跡了。 在人類學界,獵首行動在社會中的腳色一向是一個評論辯論的熱門課題。現代學者廣泛以為,獵首行動是曾經在社會群體和小我的品級軌制的形成、強化和保持進程中飾演癥結腳色的一種典禮。一些人類學家提出的理論以為,獵首行動源於宗教觀念中“魂魄棲於頭顱中”的意見,而獵首則是為了帶回並最終馴服仇敵的魂魄。在人類學著作中,獵首行動湧現的直接原因包含恥辱敵手、統計軍功、完成某些典禮、保持星象均衡、展示陽剛、英勇、嗜血和威望等等。 台灣原居民大都有獵首出草的習俗,其念頭除了復仇或爭奪名聲外,也有祭神、去除瘟疫、祈求豐產、獲取力氣的意義,對於某些族群更是一種族群認同與小我勇氣的象征。
共飲和樂 連杯是排灣族特別的酒器,平日只有在特別的節慶、婚宴時應用,透過連杯共飲,浮現人際間協調的密切情義。連杯型制有分單杯、雙杯或三杯多種。
銀盔勇士 傳統銀盔只有在新船入水和新屋落成等喜慶場所佩帶。在飛魚季開端的時刻,須眉拿著銀盔在海邊向海神招揮,有邀請魚群、祈求豐產之意。 家庭重任 傳統原居民婦女要負責家裏@!word!@許多大小事情@!word!@,除了燒菜燒飯以外,撿拾柴薪也是婦女的工作,更不要說帶小孩、織布縫衣服這些了。雕塑表示了太魯閣族婦女背著柴、抱著孩子的形象。
雲豹勇士 雲豹ligolau是魯凱族勇士的象征,對屢建功勞、擁有多項榮冠資歷的勇士,都被尊稱為ligolau。是以在鐫刻圖騰運用中常以雲豹來搭配勇敢的兵士。 相傳ngozrazergai(高山寒帶之人)的祖先發源於singipalichi和kaliavanerh一帶,概稱為suayudavudai(霧台人)。學者取其屬音zergai取名為魯凱族。魯凱族為父系社會,以大頭子、巨細貴族、望族和布衣等階級劃分來維系族群軌制與世族命根子。任何階層的須眉,凡有特別功勞取得多項分歧聲譽的各項頭飾者,族人尊之為雲豹(ligolau)。魯凱族的勇士歌中有一段歌詞唱為“go kai sai lanqi kai ka ligolau...”意思就是說,沒有取得任何聲譽頭飾的須眉稱不上ligolau,也就是說,沒有功勞的漢子算不上勇士,不是真正的漢子。
介紹一位魯凱族鐫刻達人——柯波柯波·卡波羅(kepekepe kaboro),漢名:柯治雄,1937年生,台灣屏東縣霧台村夫。kepekepe kaboro在九族文化村工作24年了,全家三代有多人都投入到九族文化村的工作中,儼然是這裏的最眾人族。身為家族的眾人長,他擁有備受尊重的長老位置。加上魯凱族的社會構造存在嚴厲的階層意識,曩昔鐫刻師只辦事於貴族,一般布衣弗成以擁有帶鐫刻藝術品的房舍和器物,是以鐫刻師在魯凱族的位置是很高的。年青時期,kepekepe kaboro曾經是一位馬拉松國手,其耐力與耐煩反應在他的鐫刻藝術上,形成他作品細膩的作風,浮現出他特殊善於渺小細節描繪的一面。在九族文化村泰雅族部落的櫻花湖旁,計劃有紋面藝術的圖騰區,共有20個分歧紋面情勢的男女頭像,這些都是kepekepe kaboro的佳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