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HopeTrip旅行網!
|
WeChat我們
關註HopeTrip
關註有好禮
WeChat號:hopetriphk
WeChat名稱:hopetrip旅遊網
| 幫助中心 | 收藏網站 | 線上客服
HopeTrip>旅遊資訊中心>台灣>台灣旅遊攻略>台灣旅遊攻略>台灣原住民風情初體驗之三:原住民的音樂與舞蹈

台灣原住民風情初體驗之三:原住民的音樂與舞蹈

收藏 列印 糾錯 瀏覽次數:0 0人參數
分享到:
 

序言:

想懂得台灣這塊地盤,須要從熟悉最早的原住先民開端。從原始廣闊的深山田野到一望無際的海域水邊,原居民族篳路藍縷、一步一個腳印地寫下了屬於他們的汗青篇章。響遍山野林間的樂音,是他們爽朗的本性;豐碩多樣的陶品器具,是他們聰明的結晶;顏色繽紛的織品服飾,是他們藝術的收藏;神聖熱烈的祭典嘉會,是他們性命的崇奉。汗青毫無辯論地註解——這片熱土原屬於他們! 

循著原居民族的開辟萍蹤,我們不只可以探尋台灣的汗青根源,更能深入領會族群融會的真理與寶貴,因為不解須要懂得,有了懂得就可以認同,有了認同所以互愛!等待台灣原居民族的精力、聰明與勇氣,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和進步的力氣!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

2012年10月底11月初的15天,是我的第一次台灣自由行。身為中公民俗攝影協會的會士,對民風民族風情、汗青、工藝及工藝品以及各民族的生存狀態都饒有興致。來到台灣,@!word!@順其天然@!word!@的想要懂得台灣原居民的風情及他們的一切。在遊多多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熱忱贊助和陪伴下,在這一方面遊歷了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花蓮太魯閣工藝展現館、台南原居民文化會館、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我本身獨行去了台北原民俗味館、新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等地。因為時光短促,僅僅懂得和感受到一點點外相,但這已足令我高興不已,回來後預備擬寫幾篇《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總結一下本身看到的、拍到的、懂得到的,並陸續發在遊多多與同夥們一路分享,也算是對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一個尊重的回報。望列位石友多多斧正。

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我在台東領略了原居民歌手鏗鏘幽美的歌聲;在九族文化村凝聽了邵族有名的樂器吹奏;在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台南原居民文化會館和九族文化村觀賞到台灣原居民熱忱洋溢、俏麗歡樂的跳舞。身心為之極大愉悅。拍了不少片子。回來後仍樂此不疲地賡續觀賞。他們樂觀達世的本性強烈地沾染著我。特整頓台灣各原居民音樂跳舞方面的材料並附上我的攝影,發遊多多以供同夥們參考。順祝台灣原居民同夥們幸福平安順意!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1)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2)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3)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4)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5)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原居民的跳舞表演(6)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邵族民族器樂表演  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一位正在唱歌的原居民姑娘  攝於台東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跳舞的原居民姑娘  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跳舞的原居民姑娘  攝於九族文化村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跳舞的原居民姑娘  攝於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跳舞的原居民姑娘們  攝於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表示原居民跳舞(舂米)的繪畫作品  攝於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表示原居民的跳舞的繪畫作品  攝於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三:原居民的音樂與跳舞

台灣原居民文化藝術團表演圖片--摘於演藝巴網

台灣原居民愛好歌舞,因為歌舞就是他們生存中主要的一部份,所以歌舞素材皆源自於自己的生存,舞步隨興而至、無拘無束,歌聲有如高山之雄渾,也有如流水般的婉約清雅。固然無文字可記錄歌舞的點滴,但靠著代代口耳傳承,至今眾人皆可朗朗上口。

民族音樂學家許常惠傳授曾如許予以評價:台灣原居民的歌頌藝術情勢包含從人類歌頌來源的最原始型態,到近代歌頌情勢的最龐雜方法;內容包含從最古老祭奠與勞動到生存與娛樂的一切場所歌頌,其實使人嘆為觀止,活著界上古老條理民族音樂中,他們的民歌無疑是最優良的,形成最驚異的音樂寶庫。

因台灣原居民各族間的差別性,音樂情勢各具特點,豐碩而多彩。

台灣原居民各族音樂跳舞的一些文字材料:

(一)歌頌功效

原居民的音樂與日常生存慎密聯系關系,主體是歌頌。日本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曾依歌謠功效,將原居民音樂分為祭典歌、咒詛歌、勞動歌、相思歌、喝酒歌、慶典歌、敘事歌等7類。個中的祭典歌大多具有神聖性,幾乎都是全族配合介入,因有凝集族人力氣之功效,雖閱歷史上分歧時代各類政治外力的幹涉,至今仍在分歧族群間傳唱不輟。個中有大套歌舞堆疊的原居民祭儀,包含賽夏族的矮靈祭(paSta’ay)、鄒族的戰祭(mayasvi)、阿美族的熟年祭、邵族的牽田典禮(shmayla)等,不只典禮自己連續數日,歌舞部門也長大而龐雜。生存中的慶典音樂,則有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婚禮與達悟族的落成慶禮(meyvazey)等。慶典自己具備繁復典禮,介入者眾,同時包括大批歌曲的堆疊鋪陳。

(二)歌頌情勢

原居民歌頌發聲天然,較為特別的有布農族的禱告小米豐產歌(pasibutbut),男性消沉憨厚,低至約G音,以及馬蘭阿美復音音樂男性高亢響亮,高至c2音以上。個中平日由四聲部組成的禱告小米豐產歌,只有旋律,沒有歌詞,為黑澤隆朝廢除音樂是由說話轉化而來的說法供給有利的證據;也讓他對於其時歐洲廣泛以為,音樂是由單音成長成復音的說法,提出質疑。此研討申報,在歐洲學術會議中引起國際音樂學者的看重與興致,也是以讓pasibutbut被視為台灣原居民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由於原居民族群看重集體性,生存中的勞作與慶典運動,常為多人配合介入,天然成長出豐碩而多樣的復音歌頌形態。除了小我念誦式或曲調式獨唱以外,原居民群體眾唱部門,可有對唱、齊唱、領唱──應答、復音等情勢。除了在對唱與領唱──應答時,有聲部重疊的復音現象,原居民音樂的復音情勢還有異音唱法(見於所有族群)、卡農唱法(泰雅、太魯閣、卑南、阿美)、連續音唱法(排灣、魯凱、卑南)、和聲唱法(布農、鄒),以及自由對位式唱法(阿美)。而在這多樣的情勢中,又可分為具有復音概念,族語詞匯中有高、低音聲部劃分的鄒、布農、排灣、魯凱、阿美等族群之音樂;以及僅有復音現象,但卻不具高、低音聲部術語的達悟族、賽夏族等之音樂。

(三)樂器運用

固然很多南島語族族群都擁有豐碩的樂器與器樂情勢,但台灣原居民音樂卻以歌樂為大批,樂器在種類與數目上均較少。是以各族說話中,雖有著很多等同於漢人所謂「歌」的概念與辭匯,卻都缺少一個統稱「樂器」的辭匯。對於樂器,各族只能零丁稱謂每件樂器的名稱。

綜觀原居民的樂器,多為小件且易於攜帶者,重要有口簧琴、弓琴、笛類樂器(縱笛、鼻笛)、蘆笛、五弦琴、鈴,以及樂杵、木琴、鑼、鼓(木鼓、竹鼓、小鼓)、鐃等敲擊樂器,日治時代並有運用漢族的橫笛(鄒族)、簫(賽德克族)、胡琴(賽夏族)等樂器之記錄。傳統樂器部門,以口簧琴湧現最多。口簧琴在原居民生存中的運用層面異常普遍,可做為愛情求偶、排遣寂寞、抒發情感、說話溝通、娛樂娶親、獵首旌旗燈號、跳舞伴奏等之用。台灣原居民多簧口簧琴(常見從1至5片、最多至7片簧片)的形制,活著界上尤其少見,3簧以上者更為台灣原居民所特有。

但原居民樂器少為歌樂伴奏,自己曲目也不多,旋律樂器音量上又多偏微弱,屬小我獨奏運用,是以在原居民音樂整體中,並未飾演主要腳色。獨一的破例,應屬邵族的杵音。杵音音樂聲響龐雜,編制宏大,不只由於其構成包含木杵和竹筒,兩者材質的分歧,使音色自己即有差別,且兩者各安閑長短與粗細上之變更,更形成吹奏時多條理的縱向復音聲響。此外,連鎖樂句式(interlocking)的吹奏情勢,更建構了橫向旋律音高的流動性。如斯豐碩的視覺與聽覺後果,使邵族的杵音在日治時代便已遠近著名,成為旅行客參觀日月潭時的八景之一“蕃社杵音”。

(四)口授文化

由於原居民自身並無文字,口授情勢因而成為傳承族群汗青與教誨生存經驗的主要方法,而歌謠正可為其序言。是以很多族群都藉由各類分歧的場所與情境,以歌頌方法延續族群文化。由於口授情勢看重反復性與穩固性,是以絕大多半的族群,其歌詞中都可發明頂真式唱法。此種唱法或整句出現,或湧現在句首或句尾,或以前一句句尾為下一句句首等。頂真式的歌詞反復,一方面可增強聽者印象,便於記憶傳頌,另一方面也供給創詞者更富余的構詞創句思慮空間。而大套的祭儀歌詞,由於汗青傳承的長遠性,常有古語、隱喻等情況,另由於其供給全部族人歌頌,字句間更是註重建辭、押韻、對稱等。

對於音樂歌詞層面的懂得與商量,早期多由異族人加以記載及詮釋,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之中,就保有34首平埔族分歧族群歌謠歌詞。黃叔璥不只仔細記下每句的意思,更以漢字拼出歌詞音韻。日治時代的人類學者,以及受過黌舍教導的族人,則在此基本下,近一步以片化名記載更多歌詞。1980年月開端,政治氛圍不再重要,原居民母語傳承漸受看重,族人更積極尋找同一的拼音情勢,進行說話的保留,歌詞也為保留的主要項目。在西格(Charles Seeger)的描寫性記譜法(descriptive notation)理論(1958)之下,很多的歌頌也被采錄成視覺出現的曲譜。口授的書寫化,雖然便於快速的進修以及記誦,但跟著書寫化後單一版本之出現,使口授自己所能發生的多樣變更,也因而逐漸萎縮。

(五)與分歧音樂的碰撞

原居民音樂,早期各族群間時有互相影響的情況。20世紀初,跟著宗教崇奉的轉變,原居民音樂中摻入了基督教會音樂素材。另在日本人統治的50年間,也接收了東瀛歌曲內容和西方嚴正音樂創作手段。1987年解嚴後,主流社會對風行音樂價值觀的轉變,以及資訊蓬勃後多元文化湧入的影響,也使原居民在風行音樂表示上另創作風。觀之今日原居民音樂,可見其滲入滲出了教會音樂、東瀛音樂、西方藝術音樂以及世界風行音樂等內容與情勢。

 

【阿美族】 

阿美族本性和氣樂天,歌舞文化在特原居民傍邊最為豐碩。阿美族的“馬裏古拉艾文化節”以傳統跳舞及歌謠之展示以振興原居民固有優秀文化,聯合民間、部落之力氣配合推進原居民文化運動,以活絡原居民民風文化藝術活。並發揚阿美族之傳統文化並傳予阿美族下一代子孫及傳續阿美族傳統敬老精力,以保存阿美族仁慈風氣。

 

【布農族】 

布農族的“禱告小米豐產歌”八部合音唱法奇特,不只在國際民族音樂的範疇上大放異彩,也深受民族音樂學界之看重。

台灣原居民族傍邊,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就是以此“八部合音”著名於世的布農族。每年十一至十二月之間,布農民舉辦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可以或許豐產,是以社裏的須眉圍成一圈一路合唱“禱告小米豐產歌”,這種和音方法在今朝世界上是舉世無雙的。台灣原居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除了“禱告小米豐產歌”,布農族的器樂吹奏也是原居民族傍邊保留最完美的一族。

弓琴是布農族人最重要的樂器,主如果彈給本身聽的樂器,音量較為微弱。一般大都為常日大家煢居時自娛之用。然則在歡宴的場所,弓琴也會和口簧、五弦琴等樂器一路二重奏。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存,是以形成散居的情勢,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異常謹嚴而繁復。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因為其演唱的龐雜性及禁忌的限制,是以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外加的神秘感及分歧的說明法。布農族因為棲身情況較為疏落,聚落多沿溪流而設,所以常以歌聲呼朋引伴,且在瀑布河道呼應之間而成長出令人驚奇的復音及和聲之合唱技能,這種奇特的合音,在民族音樂學上,可說是世界民歌寶庫之一。而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裏並沒有跳舞,而只有炫耀軍功時的跳躍動作。

 

【泰雅族】 

泰雅族的樂器吹奏也是原居民族傍邊保留較完美的一族。有木杵、木琴、口簧、四弦琴和弓琴,都是泰雅族人風行的樂器,可零丁吹奏也可合奏,聲音異常動人!歌舞動態運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點。

 

【達悟族】 

達悟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跳舞方面,除了小米豐產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跳舞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別現象。歌舞方面婦女的頭發舞在各原居民族群獨樹一格,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示。

達悟族婦女多半留有一頭烏黑修長的頭發,平凡梳著發簪紮在後腦勺,或者以布條及傳統珠鍊固定。逢祭典時,女性族人的打扮,上身著黑紅相間的背心樣式,配上灰白主調的裙子,頭上戴著椰樹編織成的弁冕出席,是族人最盛大的習俗。

達悟族迷人的“米瓦拉慶尼”頭發舞是這麽睜開的,她們互相交叉握手,天然地舞出發體,跟著本身發出的節拍,彎下腰把長長的披落地,在驀地昂首朝前仰,此時頭上的萬萬發絲搖曳,揚起了一道幽美的弧線,短暫的逗留在頭頂上,像神來的一筆潑墨,瀟灑自如,渾然天成。

甩發的動作連續著,整體觀之相當憾人,是達悟族婦女體能的出色表示,一般人在哈腰甩頭的動作上難能連續如斯久長與震動後果。

頭發舞在雅美婦女舞來也具有原始的美感,合營著藍天大海當配景,能讓她們奔放而極盡描摹的施展,現在在蘭嶼旅行,晚上還能在本地旅店觀賞到這類跳舞。

 

【邵族】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最具代表性的的就是“杵歌”,“杵歌”包括“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門;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等於“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實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吹奏,因為節拍強烈,是以為許多人所愛好。“湖上杵聲”因而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邵族的杵音為眾所皆知的傳統文化,來源於婦女們在收成時必需將谷物去殼,去殼的辦法為各家同時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是以部落中有著叮叮咚咚的聲響,此後族人認為該聲音合乎音感,且合營著族中婦女們此起彼落的律動美感,所出現出來的協調畫面,今朝成長成杵音之舞。早期日治時期,這一種原始音樂便為人所稱道。

 

【卑南族】   

在卑南族的跳舞中,有一種特其余盾牌舞。強健的勇士揮動著繁重的盾牌,一面呼叫招呼,一面將盾牌兩側銅鈴搖適合看成響。勇士舞傳說是早年為了防禦北方布農族的侵占,在夜晚巡邏示警、呼叫村民時所跳的,後來才演釀成祭典中誇耀勇武的跳舞。

 

【太魯閣族】   

太魯閣人喜於各類歲時祭儀、婚宴、或青年男女在望樓集合時,一路唱歌或跳舞,而“歌謠”一向是族人娛樂運動的主要部份,除了增進血親集團間的溝通與社群的合作,也以歌謠及跳躍式舞步表達款款蜜意,更以各種的古調歌謠表示剛猛大膽的精力,進而用歌聲祈求鬼靈賜福族人。太魯閣族傳統跳舞較保守,以女性為主,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法表演,男性舞步簡略且多以上下先後跨步方法為主。太魯閣族傳統跳舞較保守,以女性為主,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法表演,男性舞步簡略且多以上下先後跨步方法為主。“木琴”太魯閣語稱“打庫茲”意義同竹口簧片,傳統木琴制造不易,音只有四階,即Le、Mi、So、La,制成聲音清脆洪亮的木琴,木琴的音質利害與樹木的長短、幹濕及粗細有著極大關系,男女皆可敲奏。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歌謠可分為以下幾種,一為自古傳播的《古謠》,二為當下風行的《俗歌》以及見景即隨便上吟的《歌謠》等。賽德克族歌曲的另一個特點是以輪唱法為樂,這是賽德克族音樂的特質。

1.賽德克族的歌曲有“歌句短、歌句成雙成對且賡續地反覆”的特色。

2.賽德克族有多種演唱方法,有“一人唱、世人答唱的應答唱法”,有“對答唱法”及“跳舞時所用的輪唱法”。

3.除了統一旋律反覆地奏唱外,賽德克族亦有將多首樂曲串連成一組組曲的情勢。

由以上研討可知,賽德克族在傳統音樂上有其固有的文化特點。在傳統的器樂上,賽德克族重要有口簧琴、縱笛及木琴等三種器樂,個中口簧琴的功效常讓人嘖嘖稱奇,例如它有男女談情說愛,傳遞訊息,可搭配在歌舞表演中安慰族人的身心等功效,但也有制止應用口簧琴的場合。

賽德克族有一種傳統樂器“鼻笛”,要用鼻子吹氣、吹奏,其他樂器如木琴等,均是早期賽德克族人用生存中常見的資料制造而成的。

 

台灣原居民文化藝術團:

該團是在全世界極負盛譽的原居民表演集團,無論在國際之間的主要音樂運動,國際之間的大型運動,主要的慶典典禮,世界活動會,奧運會,甚至世界列國的著名劇院,都賡續的看見他們為藝術賣力支付,所出現的出色表演,和為列國國民所帶來的極大知足和歡愉,從贊美原始純凈性命的歌與舞之間,把人類種族的樊籬與距離徹底崩潰,修建起一道愛與和平的橋梁。

台灣原居民文化藝術團創建於1990年12月,成員來自全國各族群樂舞菁英,秉持傳承精力-將傳統歌舞經由采集、整頓、歸納,出書音樂、DVD、書本,保留及宣傳台灣原居民奇特文化;以示範展演-推展各族群樂舞藝術為主旨。

台灣原居民文化藝術團曾應邀至歐美、中南美洲非洲、中東、東北亞等二十多個國度表演,如:

2000年悉尼奧運會悉尼歌舞劇院演唱及“世界之聲”周邊運動、

2002年意大利西西裏島“國際民風藝術節”比賽運動獲“絕佳跳舞獎”

2003年加入墨西哥“Guadala Jalisco Mexico國際藝術節”表演

2005年受邀旅行局赴香港加入“香港旅行繽紛季”表演

2006應香港當局邀請再度於“西貢區節暨嘉韶華會”巡回表演

2008年7月“2008奧運揭幕表演-台灣代表團”等,

每場表演接收到本地觀眾熱鬧的掌聲;國表裏表演跨越五百余場次,均獲得極大勝利。

近年月表作:2001年魯凱族神話“鬼湖裏的巴冷公主”、2002年排灣族“太陽神女兒-瑪樂芙勒”、2003年“泰雅女子-莎韻的故事”、2005年制造布農族“驅邪之歌”祭儀歌舞劇、2006年再度制造鄒族“娜歌摩”-祖靈頌-鄒族歌舞系列。

以上摘自“演藝巴”,網址:http://c.show160.com/content55289.html 

 

參考材料 

吳榮順。1999。《台灣原居民音樂之美》。「傳統藝術叢書」9。台北:漢光文化。

呂炳川。1982。《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百科文化。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灣史硏究叢書」。台北:五南。

黑澤隆朝。1973。《台灣高砂族の音楽》。東京:雄山閣。

呂炳川。1974。〈台灣土著族之樂器〉。《東海大學民族音樂學報》,1:85 -203。

以上轉自 中國常識網 http://www.zhishi5.com 

原文地點:http://www.zhishi5.com/yule/2011/1203/article_3082.html

 

《台灣原居民歌謠與跳舞》一書由田哲益著,武陵出書社於2001年4月出書,共379頁。作者田哲益,台灣省南投縣信義村夫,族籍為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為達西烏拉彎.畢馬,1955年生,政治大學中文研討所卒業,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參謀、台灣省各姓淵源研討協會理事。本文獻目次綱目:第一章泰雅族之歌謠與跳舞、第二章賽夏族之歌謠與跳舞、第三章布農族之歌謠與跳舞、第四章邵族之歌謠與跳舞、第五章鄒族之歌謠與跳舞、第六章魯凱族之歌謠與跳舞、第七章排灣族之歌謠與跳舞、第八章阿美族之歌謠與跳舞、第九章卑南族之歌謠與跳舞、第十章達悟族之歌謠與跳舞、第十一章台灣原居民歌舞之野外查詢拜訪、第十二章台灣原居民舞台藝術與表演、第十三章台灣原居民歌謠與跳舞之隱憂。

以上轉自 中國常識網  http://www.zhishi5.com 

原文地點:http://www.zhishi5.com/yule/2011/1203/article_3134.html

 

 

[Hopetrip聲明]發表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參考信息。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閱讀:

Fatal error: Uncaught [XSException] ../../../wwwapp/xunsearch/sdk/php/lib/XS.php(2500): Connection refused(C#111, localhost:8384) thrown in /www/wwwapp/xunsearch/sdk/php/lib/XS.php on line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