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想懂得台灣這塊地盤,要從熟悉最早的原住先民開端。從原始廣闊的深山田野到一望無際的海域水邊,原居民族篳路藍縷、一步一個腳印地寫下了屬於他們的汗青篇章。響遍山野林間的樂音,是他們爽朗的本性;豐碩多樣的陶品器具,是他們聰明的結晶;顏色繽紛的織品服飾,是他們藝術的收藏;神聖熱烈的祭典嘉會,是他們性命的崇奉。汗青毫無辯論地註解——這片熱土原屬於他們! 循著原居民族的開辟萍蹤,我們不只可以探尋台灣的汗青根源,更能深入領會族群融會的真理與寶貴,因為不解須要懂得,有了懂得就可以認同,有了認同所以互愛!等待台灣原居民族的精力、聰明與勇氣,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和進步的力氣!
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 2012年10月底11月初的15天,是我的第一次台灣自由行。身為中公民俗攝影協會的會士,對民風民族風情、汗青、工藝及工藝品以及各民族的生存狀態都饒有興致。來到台灣,@!word!@順其天然@!word!@的想要懂得台灣原居民的風情及他們的一切。在遊多多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熱忱贊助和陪伴下,在這一方面遊歷了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花蓮太魯閣工藝展現館、台南原居民文化會館、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我本身獨行去了台北原民俗味館、新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等地。因為時光短促,僅僅懂得和感受到一點點外相,但這已足令我高興不已,回來後預備擬寫幾篇《台灣原住民俗情初感受》總結一下本身看到的、拍到的、懂得到的,並陸續發在遊多多與同夥們一路分享,也算是對台灣版副版主、台胞逸祺小妹的一個尊重的回報。望列位石友多多斧正。 之一:原居民散布 我在桃園縣原居民文化會館拍攝到台灣14個原居民的簡介展現牌,綜合台灣同夥供給的和本身匯集到的關於台灣原居民散布的資訊,編輯、校勘為此集,並改繪了各原居民族群在台灣的地輿散布圖作為附圖。今作為我的“台灣自由行原住民俗情初感受之一”發上以供遊多多同夥參考,因對台灣原居民的懂得極其匱乏,文中謬誤還望列位同夥多多斧正。
【阿美族】 重要散布地域:中心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恒春,寧靖洋沿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棲身於平地,只有少少數居於山谷中。 生齒數:188,797人(2011年04月數據) 阿美族人大都住在平原地域、靠海或沿著溪流棲身,今朝是原居民生齒數最多的族群。因為早期受到來自西邊山區泰雅族、布農族、南方卑南族以及漢人的榨取,阿美族由北往南,按照地區分歧又可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以及恒春阿美五富家群。阿美族散布以行政區域來看,重要為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生齒散布比例最高的處所,其次是花蓮收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勝利鎮。 此外,阿美族共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含南勢阿美,中部群包含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含卑南及恒春阿美。其規模包含現行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勝利、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收復、豐濱、瑞穗、奇美、玉裏、富裏,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
【泰雅族】 重要散布地域:南投縣埔裏以北的仁愛鄉,台中和平鄉,苗栗泰安鄉、南莊鄉,新竹尖石鄉、五峰鄉、關西鎮、橫山鄉,桃園中興鄉、宜蘭大同親、南澳鄉,高雄三民鄉。 生齒數:81,848人(2011年04月數據) 泰雅族從南投濁水溪起,一向散布到台北縣、宜蘭縣,是台灣的第二富家,也占據了台灣面具最廣的山地。東從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散布面積最廣的族群。因為散布很廣,依說話及風氣的分歧又可分為:賽德克、賽考列克、澤敖列三富家群。個中賽德克群的一支,往東部遷徙到今花蓮一帶,成為“太魯閣族”。
【排灣族】 生齒數:90,811人(2011年04月數據) 排灣族散布於中心山脈南端及東部海岸山脈的南端,以大武山為祖先發祥地。因地區廣闊,族人又分為北排灣、南排灣和台東地域的東排灣。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運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恒春,西自隘寮(枋寮),東到台東太麻裏中心山脈兩側及以南海岸。 排灣族生齒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生齒最多。瑪故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散布地。
【布農族】 重要散布地域:南投、高雄、花蓮、台東山區。 生齒數:52,824人(2011年04月數據) 布農族散布在台灣中部中心山脈一千至二千公尺的高山之上,為台灣原居民中棲身海拔高度最高的一族,是典範的山地居民。散布廣及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最早的棲身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南投縣為主,後來經由幾回的大遷徙,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
【卑南族】 重要散布地域:台東。 生齒數:12,357人(2011年04月數據) 卑南族棲身地狹小,重要散布在台東縱谷南部,台東縣卑南鄉、台東市的南王知本一帶。
【魯凱族】 重要散布地域:高雄、屏東、台東。 生齒數:12,183人(2011年04月數據) 魯凱族散布於中心山脈南端山區。也就是今日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東興鄉、卑南鄉、金峰鄉等地。霧台鄉的西魯凱族群人數最多,他們住在汗青悠長。造型典雅的石木屋內;其次是散布在台東卑南鄉大南溪東興村的東魯凱族群,他們來自中心山脈西側的小鬼湖,下山後與太麻裏排灣族和知本卑南族在文化上唱起互動影響。比擬特別的是住在高雄縣茂林鄉多納、萬山、茂林三個村的魯凱族在汗青上與西魯凱族群互不交往,說話各村自成一格。因為處於南鄒族四社群的南(下)方,是以被稱之為魯凱族的下三社群。
【鄒族】 重要散布地域:散布於嘉義縣阿裏山鄉為主,部門亦棲身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那瑪夏鄉。 生齒數:6,840人(2011年04月數據) 鄒族又稱曹族,棲身於中部中心山脈西側,散布於阿裏山鄉至高雄縣三民鄉之狹長地帶,因為說話、文化風氣上差別性很大,鄒族又分北鄒族和南鄒族。散布於嘉義縣阿裏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的鄒族合稱為“北鄒”;而散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的,稱之為“南鄒”。
【賽夏族】 生齒數:6,019人(2011年04月數據) 賽夏族散布於台灣北部中心山脈西側新竹與苗栗的縣界。周圍為泰雅族及客家村所圍繞,又分為南、北兩富家群。北賽夏棲身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棲身於苗栗縣南莊鄉與獅潭鄉。
【達悟族】 重要散布地域:蘭嶼。 生齒數:3,956人(2011年04月數據) 達悟族棲身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為台灣獨一的一支海洋民族。自古以來與菲律賓巴丹島往來親密。生存習慣、說話異常鄰近。達悟是“人”的意思。本來定名“雅美”一詞是日本人鳥居龍藏所定名。公元2000年“達悟同親會”正名為“達悟”。
【邵族】 重要散布地域:日月潭。 生齒數:704人(2011年04月數據) 邵族重要散布於台灣中部日月潭地域,祖先可能來自台南平原。傳說古時因追逐白鹿,發明古老的水沙連,從此舉族遷居。邵族散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裏鄉,大部份邵族人棲身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門本來屬頭社體系的邵人,則住在水裏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固然今朝族人稀疏,但仍然擁有本身的氏族姓氏、說話和生存習慣。2001年台灣政府當局明令頒布,將邵族列為台灣第10個原居民族群。
【噶瑪蘭族】 重要散布地域:花東海岸沿線 生齒數:1,258人(2011年04月數據) 噶瑪蘭意思是“平原的人”。噶瑪蘭族是指原棲身於宜蘭一帶的平埔族人,1796年清朝時代(嘉慶元年)吳沙率漢人移民入墾,與世無爭的噶瑪蘭人只好往南遷徙,今朝多棲身在花蓮和台東(花東海岸沿線一帶)。2002年12月25日,被台灣政府當局審定噶瑪蘭族為原居民第11族。
【太魯閣族】 重要散布地域: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 生齒數:27,071人(2011年04月數據) 太魯閣族大致散布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寧靖溪這一寬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系體例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侖山等地。 一向與泰雅族並為一族的太魯閣族,原是棲身於南投境內的賽德克族群,為了尋找更遼闊的耕地與獵場,約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超出中心山脈奇萊山,戰勝天然情況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徙,達到花東縱谷,沿著河谷及台地,樹立本身的家園,並叫本身為“太魯閣人”。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成長出紛歧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閱歷抗日最長的戰斗,歷久以來,也曾胼手胝足地一路首創族人的將來。2004年1月13日經台灣政府當局審定為原居民第12族。
【撒奇萊雅族】 重要散布地域: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 生齒數:569人(2011年04月數據) 1878年,清帝國對台灣開山撫番,在台灣東部遭受了撒奇萊雅族的強烈抵禦,為清剿撒奇萊雅族,清軍械攻部落,稱為“加禮宛事宜”(達固湖灣事宜)。鏖戰後,撒奇萊雅族大頭子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慘遭清軍淩遲處死,以殺雞儆猴。幸存的族工資了回避追殺,隱蔽本身的文化和說話融入阿美族的生存中。日治時期日本當局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 19世紀中葉以前,撒奇萊雅族散布的地域並不超越花蓮平原,跟著加禮宛事宜的戰敗,平地人大批進入花蓮平原,加上日本時期為回避勞役以及水患身分,撒奇萊雅族除了在平原上的小規模遷移外,同時也開端向平原以外的處所作大規模的遷徙。今朝撒奇萊雅族比擬集中或是所樹立的部落有北埔(Hupo')、美侖(Pazik)、德興(Sakor)、主布(Cupo'、Kasyusyuan)、月眉('Apalu)、山興(Cirakayan)、水璉(Ciwidian)、幾崎(Karuruan)、馬立雲(Maibor)等,其余生齒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近年來跟著工業成長,遷居北部都邑區的生齒亦不少。 2004年7月10日開端民族正名活動。並於2005年10月13日向台灣政府行政院原居民族委員會正式申請。依據原居民族委員會委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進行研討查詢拜訪以為撒奇萊雅族為單一民族,理論根據是其說話與阿美語無法溝通,文化和性命哲學均與阿美族分歧,同時族群差別明白,未被阿美化或漢化。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獲得台灣政府當局的官方認可,成為第13個台灣原居民族。
【賽德克族】 重要散布地域:台灣東部及中部 生齒數:7,275人(2011年04月數據) 賽德克族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重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區為其運動規模,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邊的布農族之間。厥後在賡續遷移中形成兩大聚落,以中心山脈為界分出器械賽德克族。東賽德克族散居東部花蓮山區,即今日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西賽德克族集中散布於現今南投縣仁愛鄉,以濁水溪上遊一帶為腹地並樹立七個村十二部落。 賽德克族早在清朝文獻中即可見到該族的記錄,台灣日治時代的人類學家固然發明賽德克族與泰雅族在語系上的差別,但兩者同樣有紋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將其歸類在後者。而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則有配合的來源與文化,卻在棲身地區的迥異下分道揚鑣。 經由多年的正名活動,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被台灣政府當局官方認可的台灣原居民族。
我的“台灣原居民初感受”擬寫並預備陸續發6-8篇,分離為: 1、原居民散布;2、原居民社會;3、原居民音樂與跳舞;4、原居民住屋;5、原居民神話與傳說;6、太魯閣族的紡織身手與服飾;7、九族文化村的雕塑與蠟像;8(待定)。 初次台灣自由行,時光短、信息匯集不到位、心理預備尚不足,故在對台灣原居民的接觸方面少之又少,異常忸捏。今後如有機遇再次去台灣,有了此次的經驗教訓和鋪墊,預想必定會更有收成(包含對原居民更深條理的接觸),也將更有感想和領會,或許能寫出“台灣原住民俗情再感受”之類的,認為後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