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俏麗的傳說,精巧的石頭會唱歌。”這首@!word!@膾炙生齒@!word!@的歌曲是電視片“木魚石的傳說”的主題歌。在我看來,野柳地質公園,就是一個石頭會唱歌的處所。 知道野柳是從中學地輿教材中看到的“女王頭”圖片開端,是以,在我對台灣還一知半解的時刻,野柳就排在我最想去的台灣景區第三名,僅次於阿裏山和日月潭。今天終於踏上台灣的地盤,走進野柳,就是為了去看女王頭。 女王頭是野柳的標記。它是一塊蕈狀巖,在地殼擡升的進程中,因受到海水侵蝕和風化,於20世紀60年月形成今日的面孔,從某一角度看,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惟妙惟肖,是以得名。 幾十年來,女王頭高揚於台灣本島的北海岸,在碧海藍天之中顯得俏麗而高尚,卻又帶著一點淒清與孤單。細心欣賞之下,深深感佩大天然的巧奪天工,不覺想到一句古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自力。”當導遊告知我,若以女王頭的高度與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比擬來推算,“她”的芳齡已近4000歲時,又不由哼出《北京一夜》中的歌詞:“我已期待了千年,為何夫君不回來?” 女王頭給野柳這座巖石博物館增加了情面味,也讓野柳成為環球著名的地質奇觀,如今更是大陸旅客來台的必遊景區。這處所名字怪,地形地貌更怪。 野柳地質公園的精髓在於野柳岬。從公園進口到海岬的末尾,長約1.7千米,最寬的處所不到300米。如許一個不大的規模內,奇巖怪石遍布,地形地貌多變,比如一部神工鬼斧的地質學活教材。 野柳地質公園大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是蕈狀巖(上部是粗大的球狀巖石且呈蜂窩狀,下方是較細的石柱鵠立,外觀酷似磨菇)、姜石(外面相似老姜根節的紋路,光彩灰中帶黃,像做菜常用到的老姜)的重要集中區,在這裏可以看到蕈狀巖的發育進程,以及海水侵蝕形成的壺穴與溶蝕盤,最具代表性的怪石是燭台石。第二區堪稱野柳的中間,因為女王頭就處於這個區域。固然照樣以蕈狀巖、姜石為主,數目也比第一區少,但造型更為獨特,有龍頭石、金剛石、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等“名石”。遊人摩肩接踵,要與“女王頭”合影,需耐煩列隊。第三區是處於野柳另一側,一側緊貼峭壁,另一側緊鄰大海,水急浪高。在這裏除了能看到二十四孝石、珠石、瑪伶鳥石等怪石外,還可以在巖壁中看到大葉山欖、苧麻、台灣海棗、林投等台灣海邊常見的植物。 固然巖石幹奇百怪,讓人嘆為觀止,但女王頭照樣最讓我驚艷。恰是應了那句老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野柳地處亞熱帶,氣象平和且潮濕,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的時光處在強烈東北季風吹拂之下,加上海浪侵蝕、日曬雨淋,巖石面對著嚴格的生計危機,地勢較高的“細頸形”蕈狀巖最有可能斷頭或坍毀。2008年測量出女王頭的頸圍最細的部門只有138厘米,跟著時光的流逝還會越來越細。盡管治理方很早就制止遊人接近觸摸,也對它采用了掩護辦法,但“女王”香消玉殞是遲早的事。有材料註解,估計二十年後“女王”將不存在。 也許有一天再次去野柳,就看不到“女王頭”了,我想我會傷感,但也會很釋懷,因為有生就有滅,大天然造物愛人,也必會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