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閩南漁民和海商對廈門灣、泉州港到台灣(其時多以具體地名描寫,如北港、雞籠、淡水和加裏林等)的航路、裏程便已管窺蠡測,明代張燮的《器械洋考》,以及帆海指南《順風相送》等多有記錄。 即便如斯,從福建、廣東移民台灣依然是一件如登蜀道的難事,其癥結在於海流、風向以及船舶的靠得住性。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當局同一台灣。 和平的海峽,豐饒的地盤,吸引先民們踏上了篳路藍縷、開墾台灣的航程…… 面臨黑水溝的邪惡,預備出海的先民們請來家鄉的神明,祈求前去台灣的航程發一帆風順! 淡水福佑宮是以應運而生。 經由康熙、雍正兩代,台灣的地盤墾拓激增。到乾隆年間,台北平原成為富庶之地,淡水河道域的商業也異常繁華。乾隆四十七年開端,來自福建泉州(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漳州(包含永定),以及潮州、汕頭、梅州的庶民集資在建築滬尾建築福佑宮,工期歷時14年,終於在嘉慶元年完成。 大約出於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國人的民間崇奉極其豐碩,所以由閩南人和客家人聯袂建築的福佑宮,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外(福佑宮又叫淡水媽祖廟),還供奉了觀音、文昌、關帝、城隍等等,可謂濟濟一堂。不外此類情況在台灣很多的民間宮廟裏也都有出現,從中折射出諸多汗青遺痕。 本來在福佑宮還有一座“望高樓”,曾經是進出口岸的燈塔。不外據說在二戰時代遭日軍拆毀,石材用於構築碉堡,如今只留下一塊嘉慶元年的望高樓碑誌還嵌在宮內一面,講述往昔舊事。
媽祖廟裏圍繞的香火,忠誠的人們誠懇跪拜
林默,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雍熙四年(987年)升化。 自宋宣和五年(1123年)開端,歷代追封“夫人”、“妃”、“天妃”,直至清鹹豐七年(1857年)“天後”為止。民間稱為“天上聖母”、“天後娘娘”、“湄洲娘媽”或“姑婆祖”等等。 據說今朝台灣供奉媽祖的寺院已跨越500多座,由此可見林默娘在民間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