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閩南漁民和海商對廈門灣、泉州港到台灣(其時多以具體地名描寫,如北港、雞籠、淡水和加裏林等)的航路、裏程便已管窺蠡測,明代張燮的《器械洋考》,以及帆海指南《順風相送》等多有記錄。 即便如斯,從福建、廣東移民台灣依然是一件如登蜀道的難事,其癥結在於海流、風向以及船舶的靠得住性。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當局同一台灣。 和平的海峽,豐饒的地盤,吸引先民們踏上了篳路藍縷、開墾台灣的航程…… 面臨黑水溝的邪惡,預備出海的先民們請來家鄉的神明,祈求前去台灣的航程發一帆風順! 淡水福佑宮是以應運而生。 經由康熙、雍正兩代,台灣的地盤墾拓激增。到乾隆年間,台北平原成為富庶之地,淡水河道域的商業也異常繁華。乾隆四十七年開端,來自福建泉州(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漳州(包含永定),以及潮州、汕頭、梅州的庶民集資在建築滬尾建築福佑宮,工期歷時14年,終於在嘉慶元年完成。 大約出於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國人的民間崇奉極其豐碩,所以由閩南人和客家人聯袂建築的福佑宮,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外(福佑宮又叫淡水媽祖廟),還供奉了觀音、文昌、關帝、城隍等等,可謂濟濟一堂。不外此類情況在台灣很多的民間宮廟裏也都有出現,從中折射出諸多汗青遺痕。 本來在福佑宮還有一座“望高樓”,曾經是進出口岸的燈塔。不外據說在二戰時代遭日軍拆毀,石材用於構築碉堡,如今只留下一塊嘉慶元年的望高樓碑誌還嵌在宮內一面,講述往昔舊事。
媽祖廟裏圍繞的香火,忠誠的人們誠懇跪拜
林默,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雍熙四年(987年)升化。 自宋宣和五年(1123年)開端,歷代追封“夫人”、“妃”、“天妃”,直至清鹹豐七年(1857年)“天後”為止。民間稱為“天上聖母”、“天後娘娘”、“湄洲娘媽”或“姑婆祖”等等。 據說今朝台灣供奉媽祖的寺院已跨越500多座,由此可見林默娘在民間的影響。 這塊“翌天昭佑”的牌匾由光緒皇帝所賜。 相傳中法戰斗時,媽祖、觀世音菩薩、地盤公等顯靈助陣淡水軍民,確保滬尾一戰大捷,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專門向朝廷奏請頒賜的。真實的汗青與美妙的傳說便如斯奧妙的融會在一路,並傳播至今。 因為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是以各種各樣的寺院數不堪數。行走在台灣,經常會碰見各類神明出遊,對於懂得民間的傳統文化,不啻是一樁樂事。
神明出巡的日子街道上老是人山人海,據說昔時鼓浪嶼上“大宮”的運動也是一大景觀,惋惜!
乩童,寺院裏一種“巫”的行當。估量在大陸已經絕跡了。 照片中出遊的乩童是武乩,廈門港每年“燒王船”的運動中,可以看到一位來自寶島的武乩,幸也,非也? 靜待出行!傳統廟觀的神明巡遊都要期待良辰吉時。 交通: 搭乘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然後一路散步,從老街走到福佑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