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3月9日,黑須的馬偕飄洋過海踏上了這片地盤; 1878年5月27日,五股坑的女子張聰明姑娘出嫁了,嫁給了誰人黑須番; 1879年9月14日,滬尾的偕醫館開業了,台灣有了第一家的西式病院; 1882年7月26日,“理私塾大書院”開學了,新式的教導在北台灣萌芽、開花; 1884年10月8日,法國侵犯軍的艦隊炮轟淡水,黑須番的偕醫館裏擠滿了等著救治的清兵; 1901年6月2日,主日的下晝,黑須番因喉癌在自家居所歸於天堂,享年五十八歲。 黑須番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 他在台灣渡過了29年漫長的宣教平生; 他在北台灣設教會、開醫館、建黌舍,推進現代文明的流傳; 他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跨越21000顆壞牙齒。 黑須番全名叫喬治·萊斯裏·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加拿大長老教會的牧師。 黑須番給本身取漢名叫偕睿理,台灣人尊稱他“馬偕博士”或“偕牧師”。 “情願燒盡,不肯朽壞”是西方汗青學者對黑須馬偕平生最好的評價。
1872年3月,方才踏上淡水地盤的馬偕,面臨蒼茫的群山,發下誓願:“就是這個處所。”
馬偕街口紀念馬偕大夫的雕塑成為淡水標記性的街景。 充斥異國風情的馬偕街,前面是中西合璧的偕醫館,後面的紅磚建築就是仿歌德式的淡水禮拜堂。
1872年4月10日,在英美商館的贊助下,馬偕大夫向屋主陳阿順租住的小屋,房錢15元/月。 據說這個小屋曾是中法戰斗中“滬尾大捷”的清軍批示者,軍功赫赫的提督孫開華的馬廄。
為了更好地向台灣的婦女布道,1878年5月27日馬偕博士與台北五股坑的張聰慧姑娘結為伉儷。 照片是他們的全家福。中央的小男孩就是後來建築了淡水禮拜堂的偕睿廉。 大女兒叫偕瑪連嫁給陳清義牧師,小女兒偕以利嫁給了北台灣有名的基督教長老柯維思,柯維思也是 最早去北美洲留學的台灣人。
張聰慧按閩南話讀音寫就的娶親誓約書。 娶親當日,她的生怙恃及養母也都出具了誓約書。 1878年5月27日,馬偕在日誌中寫道:“今天我在英國領事館與張聰慧蜜斯娶親,領事夫人(Mr. Ana Mrs. A. Frater),杜特師長教師(Mr. John Dodd),林格大夫(Dr. Ringer), Mr. and Mrs. Lay 及一些其他的人都在觀禮。” 不知道,這個牙齒是馬偕大夫拔掉的第幾顆?
馬偕墓園處於淡江中黌舍園內,這裏長逝著馬偕和他的家人,幾位關系密切的學生也埋葬在此。 照片中央最高且象燭台一樣的墓碑,就是馬偕牧師的墓。
理街邊坡路上,學生們描寫的與馬偕牧師相幹的壁畫。 交通: 捷運淡水站往左→中正途→直行過福佑宮→馬偕街→真諦街→淡江中學 額外的話 也有一位集牧師、醫者、先生於一身的郁約翰。 淡水,馬偕牧師的萍蹤一一留下,遺跡、醫館、黌舍、墳場皆成為後人遊覽、憑吊和感恩的地點。 而鼓浪嶼上的郁約翰牧師,病院、教堂搬家閑置,墳場被毀陳跡皆無,只剩下一聲太息! * 文中老照片皆由淡水真諦大學牛津私塾馬偕紀念館供給,特此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