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顧名思義。 明代,在台灣海峽打魚、商貿的閩南人, 把這個發明河道的處所叫做淡水*, 淡水也由此拉開悠久的汗青幕幔*。
散步淡水, 安閑的老街,古樸的老厝,別致的洋樓, 讓人心生舒服, 恍惚間想起青島八大關裏的洋房、花圃。
觀音山,淡水的標記景觀。無論晴雨,總有風情!
綠樹、紅瓦,何等的熟習。似曾了解的景致,在青島,在廈門,在淡水。
山川相伴,漁歌晚唱,淡水是最合適散步的處所,濱海的淡水,小小的漁舟就是景致! 閩南建築的燕尾脊,西式建築的羅馬窗,藍世界的觀音山,碧水漣漪,美不堪收! * 淡水:又稱“滬尾”。“滬”,本來是指打魚的竹柵,這裏是指古早時漢人在台灣北部打魚最邊沿的地點。 * 淡水汗青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後來成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聚居區。 明代張燮的《器械洋考》卷九講到“東番(台灣)時便有提到淡水。 16世紀的大帆海時期,淡水更成為閩南漢人和日本人、西班牙、荷蘭人互市的口岸。 1858年《天津合同》簽訂後,清當局正式開放淡水做為台灣對洋人互市的口岸,淡水於是成為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口岸。 漫長的汗青,多元的文化,形成了淡水奇特的景致線。 * 從淡水河北岸向南遙望,便可以看見海拔616米的觀音山。 觀音山處於新北市五股區、八裏區的接壤處,又叫“淡水山”或“八裏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