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生我在台灣島 基隆港把我滋養 我緊緊偎依著老海員, 聽他講海龍王。 我盼望 我盼望 快快見到你 俏麗的基隆港。” 一說到基隆*,
四百年滄桑巨變, 這裏曾是閩南人縱橫大海的中轉站, 這裏曾是歐洲人西風東漸的商業點*, 山海相擁的雨都、煤港*, 俏麗迷人的基隆。 * 基隆:明代稱作“雞籠”。相傳昔時往來兩岸的閩南漁民,認為基隆外海的島嶼(社寮島,今和平島)、山丘(基隆 山),形似故鄉養雞的竹籠,是以把這裏叫做“雞籠”。 光緒初年,福建總理船政大臣沈葆禎對台灣從新進行行政計劃,在雞籠設“廳”(級別相當於縣),並以為雞 籠是“基地昌隆”,定名“基隆”。 * 聖薩爾瓦多城:1626年,西班牙提督卡利尼奧帶領三百名流戰士兵進占社寮島,並構築聖薩爾瓦多城做為同漢人和日本的 商業據點。1642年,據守社寮島的西班牙人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打敗,停止占據基隆17年的汗青, 退出台灣。 * 雨都:因為基隆處於台灣島最北端,特別的地輿情況,形成了常年多雨的氣象,是以被稱為“雨都”、“雨港”。 * 煤港:基隆曾經是台灣煤儲量最多的地域。 1876年,沈葆禎聘任英國人翟薩為礦師,在基隆市八斗子設立了台灣第一座官辦煤礦。 此外,台灣第一條鐵路的起點也在基隆,個中基隆獅球嶺地道全長235米,耗時30個月(1888年春-1890年夏) 才得以鑿通。
鼓浪嶼遙對的基隆港,俏麗迷人
昔時看到基隆山的大陸漁民、海商,心中是不是湧起了“思鄉曲”。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俏麗的寶島,似乎永遠不缺美食的誘惑! 說到基隆,天然要說“呷”海鮮的好地點——碧沙漁港。
基隆東北角的碧沙漁港,背山面海,寬敞的泊車場內老是人頭攢動。 走進港內,半是餐館、半是漁市, 選好一家“對眼”的餐館,店裏的小弟或小妹便開端陪你一路逛漁市, 攤位上,遠洋、近海,各種各樣的海鮮,必定令你食指大動, 估量丐幫洪老爺子到了這裏,也邁不動步子! 選好食材,回店坐等, 紛歧會兒,各式生猛海鮮就要祭滿你的“五臟廟”了! 山巒蜂擁的碧沙漁港,預備大快朵頤吧
半是漁市半餐館,遠洋近海盡齊備
大卷、小卷、脆卷,聚集了! 碧砂漁港早上8:00 ~晚上10:00開市 交通:基隆市公車總站搭乘103路公車到碧沙漁港站 103路車平凡每15-20分鐘一班 節沐日30-40分種一班 半是漁市半餐館
半是漁市半餐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