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前去墾丁公園遊覽寶島最南端的貓鼻頭、鵝鸞鼻等有名景區,午飯後參觀清軍抗擊日寇的據點恒春古城,然後經南回公路赴台東知本溫泉區。 在去墾丁公園的路上,導遊帶我們去路邊的生果店買台灣生果。台灣生果是不克不及往回帶的,所以眾人都預備在本地好好品嘗一下。小店的生果品種許多,我們看到了綠色的楊桃,紅色的蓮霧(有點像西紅柿),金黃的橘子、木瓜,還有大陸叫菠蘿的鳳梨……。有的我們見過沒吃過,有的據說過沒見過,有的連據說都沒據說過。好比有一種名叫“釋迦”的生果,綠色的,上面長著一個個圓圓的包兒,卻是很像如來佛的頭型。價錢是一個60元,兩個100元,一個大約有三四斤重,合國民幣十三、四元。它的味道真是好極了。 得天獨厚的氣象和地輿前提使台灣素有“生果之鄉”的佳譽,品德優秀的鳳梨、楊桃、芒果、香蕉等備受誇獎。而蓮霧、釋迦等生果更是台灣所特有的,口胃清甜不膩。 蓮霧原產馬來半島及安達曼群島,十七世紀時,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是台灣最主要的經濟果樹之一。每年能開花成果4到6次,一畝產5000公斤,異常有經濟價值。蓮霧的重要產地是屏東,最有名的品種是黑金剛,個頭很大,紅艷艷的,吃起來水水的,帶著些甜味。在台灣,蓮霧亦算是寶貴的生果,價錢並不廉價。蓮霧的樣子很討喜。光彩深紅,帶著微微的蠟質光澤。聞起來略有蘋果的幽香。不外認為蓮霧不象同事描寫的那麽好吃,因為它的甜味是比擬清淡型的,水分許多,卻是很脆生生的。 釋迦異常的甜,並且沒有怪的氣息或是味道,像蜜一樣的甜。別名番荔枝,它的外形相似釋迦摩尼佛像頭部的螺髻,是以而得名。我們今天經由釋迦的重要地台東,每年12月份是釋迦盛產的季候,路邊賣釋迦的攤子一個接一個的,價錢也很公平,大的50塊台幣,(12塊國民幣),小的20塊台幣一個,吃的真過癮。 釋迦樹剛結出的果實還很小,就已經可以看見佛頭的那種雛形了。 芭樂,俗稱番石榴,肉質柔嫩,果汁豐碩,味道清甜,幾乎無籽,口胃接近台灣的大青棗,是台灣的土生生果之一,果皮通俗為綠色、紅色、黃色,果肉有白色、紅色、黃色等。其實台灣的這幾樣生果跟大陸生果的差異就是味道比擬清甜,水分多而甜味稍淡,不是我們習慣的甘甜。 正午的時刻,我們到了墾丁國度公園,這裏有“貓鼻頭”和“鵝鑾鼻”兩個景區。 有人說,台灣的外形象一只香蕉,還有人說,象一片葉子,也象一只甘薯,難怪台灣管原居民叫甘薯。而處於恒春半島的墾丁則是甘薯的最末尾了。熱映的台灣本土片子《海角七號》,拍攝地就在恒春半島。 墾丁是台灣獨一的熱帶地域,墾丁國度公園是台灣獨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公園,有名的旅行天堂。它有最典範的海岸熱帶雨林景觀和墾丁特有的珊瑚礁海岸。名稱頗有來歷,清光緒3年,清廷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量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 墾丁三面環海,西臨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東迎寧靖洋,最南端的兩個海岬----鵝鑾鼻和貓鼻頭分據器械兩方,象蝸牛觸角伸向大海。西邊的叫貓鼻頭,東邊的就是有名的鵝鑾鼻。貓鼻頭海岬因為有一塊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巖,外外形若蹲仆之貓而得名。那塊石頭可能更像一只張大嘴的老鼠,尤其是嘴裏還含著兩小我,那舌頭伸向它的獵物的樣子惟妙惟肖。 鵝鑾鼻處於台灣島南部尖端,岬長約5公裏,寬1公裏半至2公裏不等,最高點海拔122公尺,舊稱南岬。“鵝鑾”為本地排灣族山胞語,意為“風帆”,故取名“鵝鑾”;“鼻”,指凸起的地形,即岬角之意,兩者合稱為“鵝鑾鼻”。右側是台灣海峽,與故國大陸的福建省、廣東省隔海相望,左側是浩瀚無邊的寧靖洋。前方面對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遙對,是南海與寧靖洋往來的必經航道。公園內的浩瀚植物是最佳的戶外植物學教室。 被稱為“東亞之光”的“鵝鑾鼻燈塔”就在鵝鑾鼻公園內。這座燈塔有幾個特色: 其一,最初建造的是一座全副武裝的燈塔,實為世所罕有。岬角鄰近海域航行觸礁,時有產生,激發不少事端,急切須要建造指明偏向的燈塔。清光緒七年(1881年)開工建造燈塔,次年落成。為了預防本地原居民侵擾,該燈塔建築成炮壘外形,以塔基作為炮台,圍墻上設有槍眼,墻外周圍設壕溝,置有槍械自衛,派有武裝士兵保衛。反應了昔時官府與本地大眾關系重要,甚至@!word!@處於對立狀態@!word!@。 其二,燈塔歷經災禍,是近代某些重大汗青事宜的見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制清當局訂立馬關合同,中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是年,清廷撤離台灣時炸毀了燈塔。1898年占領台灣的日本人重建燈塔。1927年日本人舉行“票選”,以投票方法決議新“台灣八景”,“鵝鑾鼻燈塔”被選為“台灣八景”之一,厥後又躍升為“台灣八景”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燈塔遭友邦飛機炸毀。抗日戰斗成功,台灣收復回歸故國後,本地當局又重建此燈塔。幾度損壞、重建的汗青,與甲午戰斗、日本占領、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收復等一系列重大事宜親密幹系,是近代史的見證。 其三,它是台灣地域當前光力最強的燈塔。燈塔內設大型四等扭轉透鏡電燈,燈光每10秒射出一次180萬燭光的光束,每30秒扭轉一周,見距20海哩。這座矗立在台灣最南端的海上明燈,塔身雪白,夜間的燈塔充斥詩情畫意,為不少迷航的船只指引偏向,被人們稱為“東亞之光”,為台灣八景之一。 我們看了台灣“行政部”在此立的“中華民國領海基點”解釋,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主權及於領海、領海之上空、海床及其底土。行政院依‘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於民國88年2月10日頒布《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限》,我國領海基線之規定以直線基線為原則,正常基線為破例。台灣本島及從屬島嶼之基線規模北起彭佳嶼,南至,東起三貂角,西至澎湖花嶼,並包含垂綸台列嶼,自基線起向外12哩間之海域為我國領海規模。 ‘七星巖’處於台灣本島鵝鸞鼻南邊海面上約14公裏處,附屬屏東縣管轄。大約由七個礁石合組而成,因外形近似斗極七星分布於海上,故而得名。礁巖鄰近海域暗礁密布,海流強勁,自古以來以船難多而著名。‘七星巖’為台灣本島極南之點,因處於我國領海基線南端主要轉折地帶,爰於該處最南端之礁巖設置領海基點。我國領海基線自此西北與‘琉球嶼’領海基點相銜接,東北與‘小蘭嶼’領海基點相銜接。 內政部” 《台灣本島及從屬島嶼領海及鄰接區外界限略圖》落款日期為“民國98年8月”,這個解釋牌樹立的時光不到半年。 下晝下起了細雨,恒春古城覆蓋在蒙蒙細雨中。 恒春鎮舊名瑯嶠,為台灣最南端的鄉鎮,亦為枋寮以南獨一的平原,古城就座居鎮中心,其方圓丘巒圍繞,早年也是南疆上的國防重鎮;豈論汗青、建築,恒春城都有其特別之處。尤其可貴的是其形制保留完全,為全台僅見,今已列為二級事跡。 因為此地氣象溫煦、四時如春,這座新城便以“恒春”定名。恒春城的興建,不象其他台灣縣城,為漢移民聚居後水到渠成的成果,而是自始即帶有“邊城”的顏色。古城座落在恒春平原中心,四面都有山巒屏嶂。 經由百余年事月,原有的城垣、城樓在風雨、地動的損壞下,逐漸荒圮;收復後又因交通須要及城市成長,打掉了多處城墻。四座城門中,現在僅南門和東門可見到城樓。然盡管如斯,恒春仍是台灣地域碩果僅存,大致保有本相制與範圍的古城,其位於恒春半島貿易、交通和教導中間的“縣城”位置,始終未衰。 晚上住的就是叫台東豐泰(高野)大飯鋪,這裏入住飯鋪就可以享受泡溫泉的樂趣,洗澡水據說就是溫泉水。不外我們就禁絕備泡了。在這裏我們看到了“8.8”水患留下的嚴重效果:公路路面有三分之一破壞,一座大樓下面全被洪水沖垮坍毀,留下的只是一片廢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