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中正校
時平分校
創校時光:前身崇華私塾創建於1908年,至今有106年汗青。 校史簡介:
- 1908年-創建崇華私塾。
- 1920年-時中黌舍遷往戀愛巷。
- 1938年-在紅毛路五層樓設立時平分校
- 1941年-分校被征用軍事批示機關,遷回正校上課,1949年才遷回五層樓辦學。
- 1999年-分校新校舍建竣。
紅毛路五層樓
十八世紀末期,客家人飄洋過海到南洋營生,而檳城就是我國客家人最早抵達的落腳處。檳城客家人對漢文教導的進獻得追溯於廿世紀初期,客家人張弼士於1904年在檳城開辦第一所漢文中學孔聖廟中華黌舍。接著,於1908年客家人謝春生、梁碧如和戴欣然設立專供給客家後輩教導的崇華私塾,較後易名為時中黌舍。
崇華私塾剛設立初期是借平章會館設立校舍,其時學生僅有37名。後來更名為時中黌舍,“時中”意旨“應時宜而恰當”的意思。私塾曾經一度與中華黌舍共用校舍,事後又遷回平章會館,然後於1920年遷往色仔乳巷(現稱戀愛巷)。
於三十年月,學生人數逐漸增多,於是增設下晝班,並於1938年撤消下晝班而租借紅毛路五層樓設立分校。於1941年,分校校舍因戰斗而被征用軍事批示機關,於是又遷回正校上課。接下來幾年五層樓陸續被日軍和英殖民當局佔用。於1946年復興後,分校從新開課,直到1949年當英軍清償五層樓時,分校才得以遷回五層樓持續辦學。 不外,於八十年月,同樣設立於喬治市區的時中正及分校都面對了學生起源缺乏的危機,個中分校的新生起源曾經一度只有兩名。於是,董事會同仁在秉持保護華教的精力的前提下決議另覓校地,並於1999年新校舍落成後,將時平分校搬家至檳城西南區。而至今依然聳立在喬治市區的時中正校多年來受市區生齒遷徙而影響了學生人數,不外這座已有百年汗青的微型華小並沒有被擊倒,仍然以堅韌的毅力不畏風雨昂然進步。
4. 崇德小學 校址:浮羅山背湖內路 創校時光:前身玄武私塾設立於1911年,至今已有103年汗青。
校史簡介: - 1911年-開辦玄武私塾。於1911年,一群來自浮羅山背的華社首腦包含李春容、張振南、徐德佑和黃紹文等人追隨響應中國國父孫中山向海外華人提議的“啟發民智”號令,在浮羅山背成立公益閱書報社,以讓炎黃子孫有一個念書肄業的機遇,同時也設法興辦教導,在本地的玄武山神廟前的戲台開辦以客家方言教授教養的玄武私塾。
後來,因為私塾的學生逐漸增長,於是在1916年時搬家到浮羅大街106號公益閱書報社的店屋,並更名為“崇德黌舍”,以及將教授教養序言語從客家方言改為華語。三年後,又因校舍無法再容納連續增加的學生人數,於是再搬家至138和126號兩間排屋,並增設五和六年級高年級,讓學子得以接收完全的小學教導。 - 1916年-搬家到浮羅大街106號店屋,更名為“崇德黌舍”,教授教養序言語改為華語。
- 1919年-再搬家至138和126號兩間排屋,並增設五和六年級高年級。
- 1941年-因日軍侵犯而停辦。
- 1945年-二戰停止後從新辦學。
- 1951年-校舍年久失修而被列為危樓。
- 1954年-湖內路校舍建竣。
- 2011年-校慶一百周年事念及慶賀三層樓新校舍和大會堂落成。
5. 中山小學 校址:峇六拜 創校時光:前身中華黌舍創建於1914年。本年邁入一百年汗青。校史簡介:
- 1914年:峇六拜閱書報社開辦中華黌舍,幾年後與貿易黌舍合併,取名中華貿易黌舍。
- 1929年:興建新校舍,並與介山黌舍合併取名為中山黌舍。
- 1945年:於第二世界大戰爆發時代被迫停課,直到恢復和平後於1945年復課。
- 1950年:峇六拜機場旁的校舍建竣。
中山小學的前身原為1914年由峇六拜本地閱書報社開辦的中華黌舍,幾年後因情況的變遷而與一所貿易黌舍合併,取名中華貿易黌舍。後來,因為學生人數增長而使本來的教室不足運用,是以於1929年興建新校舍,並與峇六拜過山的介山黌舍合併取名為中山黌舍,此校名一向延用至今。
於第二世界大戰爆發時代,中山小學也因形勢所逼而被迫停課,直到恢復和平後,又在華教熱情人士的協助下於1945年9月18日復課。數年後,因為處於甘榜玻璃市的校舍因年久失修而破損不勝,再加上原有的教室無法再容納連續增長的學生人數,是以董事部籌劃再進行籌建新校舍。
此時,幸得董事會聲譽主席和慈善家胡文虎獨資興建,以及萬興利銀行開辦人兼慈善家葉祖意募捐校地,而得以於1950年建竣處於峇六拜機場旁的校舍,並於1951年正式揭幕讓全部師生得以在這塊綠意盎然的校地裏睜開一甲子的進修平生。於七十年月初期,中山小學有近800名的學生,在128名教人員的治理和指點下,校務蒸蒸日上。
就在校務成長優越時代,於1974年時由於峇六拜機場擴建成國際機場而征用臨近的地盤,中山小學的校地成為被征用的規模以內,使得該校面臨被迫搬家的逆境。董事會因補償金與校地價值不符而提出上訴,厥後也曾向當局提出撥回10依格校地的建議,然則這些建議都不被回收。
於是在1975年時,校方籌劃應用補償金在甘榜玻璃市舊校址旁扶植新校舍,然則在建校工程進行初期曾被自稱為校地田主的人士幹擾。固然校方經由司法法式完成正當地盤生意手續後,於1978年8月初恢復建校工程,然則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卻接獲市政局來函迫令停滯建校工程和撤消已同意的圖測,厥後接獲州教導局來函促校方將新校舍建校工程搬家到峇央峇魯惹蘭丁雅一塊當局校地,並接到村莊議會來函迫令建委會必需在24小時內停滯建校工程。
眼看危機接於眼前,於是建委會、董事會、家教協會、校友會和本地村民一路召開緊迫大會,並經過議定建校工程持續進行。校方的果斷立場獲得眾多華教組織和華社集團的支撐,並構成代表團先後會面各部長。於1978年時,代表團獲得其時的教導部長拿督慕沙希淡召見,並在較後經由時任交通部副部長吳清德博士的協助下,於1979年接獲教導局來函諭令中山小學可持續在原有的峇六拜校址持續辦學,無須遷校。而新校地的建校工程必需停滯,其費用由教導部補償。
此後,中山小學的校務成長一帆風順,並於1993年時從B型黌舍進級為A型黌舍,然後分別於1994年和1995年時完成擴建教室籌劃,使黌舍的硬體裝備獲得進一步晉升。
然而,曩昔二十多年來機場的擴建籌劃使得原有的10依格校地被征用成剩下今朝的4.6依格。於2011年11月間,該校董事部接到大馬機場有限公司發出征用校地的正式公函,指中山小學的校地將被征用作為擴展機場規模的用處,限制該校在2016年前搬家。
於是,董事部致函州當局願望可同意峇六拜一塊黌舍保存地來作為遷校用處。於2013歲首年月,州當局與中山小學已殺青以地換地的協定,即以現有機場旁邊的校地交流,同意中山小學遷至上述黌舍保存地,並估計約三年後三層樓高的新校舍將會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