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本地大眾立碑樹立大伯公廟,這間廟是由五客屬會館,即惠州、嘉應、大埔、永定、增龍配合治理,所以名為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自此,這間廟開端香火鼎盛,成了勝景事跡,每年陰歷二月十六日則是大伯公寶誕。
事後,越來越多華人進駐珍珠山,使之敏捷成長為一個華人市鎮。上世紀60年月前,珍珠山異常熱烈,很多搭客都愛到此吃海鮮,不外,隨著當局在此地填海,珍珠山的海鮮業就逐漸沒落。本地曩昔有近百名漁民,但如今的漁民生齒已大為削減。
以往山腳下熱烈不凡,很多居民以打魚或制造峇拉煎為業,但如今許多人已轉行,一般多是擔負工場工人或到市區就業。此外,今朝的百多名居民也以白叟居多,很多年青人都選取搬到其他地域棲身,所以,珍珠山已不復昔時熱烈。
張理之墓
3.甲必丹鄭景貴的家族墳墓
這個坐落於珍珠山的家族墳墓是上世紀初全馬最大,也最特別的一座墳墓。
墓田主如果以青石打造,墓碑異常廣大,並刻著36個扁體銘文,墓曲手上下節節睜開成4節,總寬度達60英尺。墓道前有4個如真人般嵬峨的將軍石像各執一牌,向後代世人展現鄭景顯要赫的造詣。
墳前的一對石獅和4個執牌而立的武將石像,都是鄭景貴自己的創作。該墓另有很多精細的鐫刻,刻著中國經典故事,墳墓後還有一個小草原。
現年50歲的墳墓治理人王開瑞說,該地本來是鄭景貴的園坵,鄭景貴去世後即葬在本地。而鄭的子女則聘任王開瑞的家族成員出任該墳地的治理人,治理人的工作是掃除及清算該墳地。
“常日很少人前來參觀,不外,鄭景貴的後人必會在清明節前來拜祭。”
他披露,包含鄭景貴及他的家人,該墓共葬有6人。
鄭景貴出身於中國,前來大馬後在轟隆州投資開采錫礦,成為錫礦業鉅子,擠身殷商行列。他於1877年獲發表霹州“甲必丹”武官職銜,協辦華僑事務。檳城共有兩條街是以他的名字定名,一是亞貴街(Jalan Ah Quee),一是景貴街(Lebuh Keng Kwee)。他曾是霹州和檳城海山黨的黨首,晚年多棲身在檳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