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古跡信任會2010年11月,趁著庇能會議100周年紀念,特別整頓出了孫中山師長教師在檳城的歷史路線圖,除了收錄了孫中山師長教師於1910年7月下旬至12月6日來檳城期間到過的重點古跡外,也把當時師長教師在檳城時期,鼎力支撐師長教師促成師長教師最終完成革命大業的同誌們的歷史也歸納期中。以面就讓我們一路拿著地圖探尋孫中山在檳城的足跡:
1.柑仔園(JLN. Dato Kramat) 94號
·曾是孫中山追隨者黃金慶的私邸。
·1908歲尾,聯盟會會員議決成立檳城閱書報社,檳城閱書報社於1909歲首年月開幕時即設址於此。
·1909年5月,檳城閱書報社遷往打銅仔街120號。
·1910年7月,孫中山再次抵檳時曾在此住宿數天後,才與家人遷入四坎店400及404號。
2.中路(Macalaister Road)65號
·1905年為小蘭亭俱樂部。當年孫中山初次抵檳,在此會見了吳世榮、黃金慶、陳新政、丘明昶、熊玉珊等。
·1906年,孫中山偕同黃興、胡漢民、汪精衛、李竹癡等再度來檳時在此住宿。汪精衛也曾於1909年在此演講。
·1918年,鐘靈學校從刣牛後18號搬遷至此。鐘靈中學於1923年在此創辦。
·1935年,鐘靈中學遷至甘榜峇汝新校舍後,福建女學校第一分校(即檳華女校)遷入。福建女學校中學部在1956年遷往哥德路現址,而小學部也在1962年遷入哥德路現址。
3.檳州華人大會堂
·立於1881年的檳州華人大會堂舊名為平章公館。
·1906年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汪精衛、李竹癡等來檳時在此初次公開演講。
·19、20世紀之交,這裡曾是許多華校的臨時校舍,個中包含南華義校(1888年)、崇華學堂(1904)、中華學校(1904年)、商人兩等夜校(1908年)和華僑中學( 1919年)。
4.刣牛後(Malay Street)16號
·1910年12月,支撐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黃金慶、陳新政、丘明昶、楊漢翔、林貽博、曾受蘭等,創辦《光華日報》作為聯盟會革命活動的喉舌。
光華日報社原址設於打銅仔街120號,後來在1913年遷入此建築。1918年近鄰18號的鐘靈學校遷走後,光華日報社也應用18號的建築。1936年光華日報社遷入柴路頭。
5.刣牛後(Malay Street)18號
·1917年7月,檳城閱書報社同仁陳新政、丘明昶、徐洋溢、許心理、林如德等人在此創辦了鐘靈兩等小學。
·翌年,因校務擴展,鐘靈兩等小學遷至中路65號。當鐘靈遷出以後,光華日報就從近鄰擴展至此。
6.中街(Beach Street)224號
·這裡曾是孫中山追隨者陳新政創辦的“寶成號”的店屋,經營土產。
·陳新政(1880–1924)原名陳濫,後改為陳文圖。為聯盟會會員,是孫中山在檳城的重要支撐者之一。後來因為神往孫中山革命理念,更名為陳新政。他是鐘靈學校(今鐘靈中學)、福建女校(今檳華中小學)及《光華日報》的創辦人之一。1921年,他因反對華校註冊條例而遭英殖民當局驅逐出境,所經營的膠廠及船務公司遂由有名慈善家及教導家陳嘉庚接辦。
7.打石街(Acheen Street)145號
·這棟建築在19世紀末曾經是吉打蘇丹的顧問及米商峇峇莊清建的私邸,後來轉手給有名慈善家及教導家陳嘉庚。1919歲尾,檳城閱書報社成員陳新政、許心理、林如德、謝生珍等決定創辦福建女校,於1920年3月8日租賃柑仔園29號之三猴子所辦學。1923年,因學生激增,校董以3萬元向陳嘉庚購下這棟建築以作校舍,而陳嘉庚也從中抽出1萬元捐回學校。1951年,在李光前的建議下,更名為檳華女子中小學。1955歲尾,當歌德路的校舍落成後,學校即遷離此處。
8.打銅仔街(Armenian Street)120號
·由孫中山支撐者創立的檳城閱書報社成立於柑仔園94號數月後,就於1909年5月23日搬遷至此,至1912年1月28日才遷離。
·孫中山於1910年7月下旬至12月6日暫居於檳城時,將當時位於新加坡的聯盟會南洋總機關部遷至檳榔嶼,並於1910年11月13日在其柑仔園404居所內與11位革命黨人召開歷史上有名的“庇能會議”,以策劃1911年的第二次廣州起義(亦稱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14日,革命黨人在此召開緊急會議。孫中山在會議上發表動人演說向支撐者勸捐,呼籲諸同誌傾力增援,當場籌得8千余元。
·《光華日報》於1910年12月2日在此創刊,成為聯盟會革命活動的喉舌,1913年1月31日才從此遷至刣牛後16號。
9.打石街(Acheen Street)25號
·1910年11月14日,革命黨人在此召開緊急會議。孫中山在會議上發表動人演說向支撐者勸捐,呼籲諸同誌傾力增援,當場籌得8千余元。《光華日報》於1910年12月2日在此創刊,成為聯盟會革命活動的喉.1913年1月31日才從此遷至刣牛後16號。
10.紅毛路(Northam Road)11號
·這棟曾傲視喬治市的雄偉五層洋樓是謝德順、謝德泰兄弟所建。謝德順的女兒謝柳美許配給孫中山支撐者吳世榮。後傳說吳世榮說服謝家將這棟洋樓變賣,以支撐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1908年轉手給當時的清朝駐檳領事戴喜雲當領事館。辛亥革命後,他的兒子戴淑原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駐檳領事。
·1915年間,梁恩權、應權租借五層樓樓上為“碧如女校”。該校於1920年因英當局施行學校註冊條例而被逼停辦。
·1938年,時平分校在此辦學,至1994才遷離。
11.柴路頭(Chulia Street)2、4號
·當年孫中山在檳榔嶼展開革命活動時,建議開辦《光華日報》作為聯盟會的喉舌。
·《光華日報》於1910年12月2日創刊於打銅仔街120號,1913年2月1日遷至刣牛後16號。1935年6月,衛生局發函謂刣牛後館址空氣汙濁,不符衛生,命令搬遷。
·1936年1月1日,光華日報社搬遷至此,直到1992年才遷往三條路現址
12.華醫院街(Muntri Street)48號
·1908至1911年間,孫中山的海南籍支撐者在此設立益智閱書報社,以宣導革命思惟。
·1913年,閱書報社同仁在此設立益華學校,初為夜校。1915年後許多逃難南來的知識分子借居於閱書報社內,同時有鑒於學生人數增長,乃開始辦日校。
·1916年,英殖民當局華民政務司以該社捐獻接濟中國國內革命而命令關閉,益華學校因而停辦。
·1919年,益華小學在統一條街上的海南會館內復辦。
13.沓田仔街(Carnovan Street)152號
·此建築在19世紀為邱天保所有,後為其女兒與賽阿拉達斯的居所。
·孫中山追隨者陳民情(陳新政之弟)與王景成、林鏞壽、蘇成球等於1921年9月4日創辦麗澤社。這個青年組織初期租借港仔墘51號為社址,後遷至鹹魚埕44號。
·1923年3月4日,麗澤學校創辦於鹹魚埕44號,兩年後遷至沓田仔152號現址。後來因為學生人數劇增,遂於1930年開辦分校。戰後,正校遷往港仔墘74號,留下分校於此。
·1928年檳城閱書報社曾借麗澤社為辦事處,後再遷往打石街45號。
14.沓田仔街(Carnovan Street)134、136號
·此為許心理與從兄弟合創的金聯盛金莊、金聯益金鋪。
·許心理曾為檳城閱書報社主席,是鐘靈學校、福建女校的發起人之一,也曾在平章會館、麗澤社、麗澤學校、明新社、中華學校、南華醫院等擔任要職。
15.謝氏福侯公公司
位於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的謝氏福侯公公司近年也尋獲與孫中山有關的文物,該宗廟老輩也流傳著中山師長教師曾在宗廟內被英當局圍捕並通過暗門撤離的故事。該宗廟至今仍保存著有關暗門。早年有關暗門可以通過幾間房子,足以讓人在神不知鬼不覺情況下撤離。謝氏福侯公公司尋獲的國民黨印章,有關文物可以說明該公司可能曾做為國民黨駐南洋英屬檳榔嶼直屬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