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自Tim Tye【http://www.penang-traveltips.com/malaysian-hakka-heritage-centre.htm】 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 (Malaysian Hakka Heritage Centre) 是為了紀念客家人(Hakka)在馬來西亞的汗青而樹立的,它座落於檳城車水路(Burmah Road)的客屬公會(Persatuan Khek Pulau Pinang)大廈裏,距離蘇許連宗祠不遠。 客家人當初被稱為中國社團中的“客”,是因為作為當地的後來者,客家人於19世紀才落戶檳城。但豈論若何,客家人在馬來西亞,特殊是在檳城,留下了本身弗成磨滅的印記。很多其時身無分文來到他鄉的人們,後來都積聚了驚人的財富,而檳城最有名的客家人,要算豪富豪張弼士(Cheong Fatt Tze)以及他那些棲身在蓮花河路(Leith Street)的富豪同親們了。 其它有名的客家人的代表,包含創立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葉亞來(Yap Ah Loy)、海山黨魁領鄭景貴(Chung Keng Kwee)、檳城第一任首席部長王保尼(Tan Sri Wong Pow Nee),還有廣為人知的新加坡前領袖李光耀(Lee Kuan Yew)。 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斥資80萬馬幣建造,在館內有立體雕塑展示客家人在馬來西亞的汗青片段,好比錫礦開辟中華人的進獻。 【若何到那邊?】 從Komtar巴士站就可以步行至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從德順路(Lebuh Tek Soon)往檳榔路(Jalan Penang)偏向走,達到檳榔路後右轉,行至行人過街天橋,過橋走到車水路。經由蘇許連宗祠後就可以看到文物館在你的右邊。 【鄰近景區】
外一篇:【關於牛車水和Burmah Road】 檳城的Burmah Road, 如今中文叫做“車水路”,而良久以前,它倒是喚作牛車水。這個舊名,當然比僅只叫"車水"來得傳神:至少,那當著街心從容不迫地擺晃著一副碩大身板而又搖著長尾索的拉車牛形象,霎時便顯現面前!你聽~~:清脆響亮的牛鈴兒叮鈴叮鈴地一路搖響,沿著這一條把市區和郊區連接起來的大馬路,一架又一架的牛車在趕車人的叱呵和鞭催之下,接二連三地朝著喬治市鬧區趨近而來了。在掘井探水的古早年月裏,那些販水營生的印裔車夫,就從鄰近植物園的山腳地帶,把湧湧奔瀉而下的山泉水裝滿了一車之後,揚鞭趕牛就進入城裏來擺賣。牛鈴兒在畫面外自遠而近了——咦,感覺有點兒像老北京回憶裏的駝鈴一般呵!裝滿了山泉水的牛車,就沿著這一條重要路徑,日日來補給市民生存裏用水量的不足。慢條斯理地走過了牛車水再橫過檳榔路之後,運水進城的牛車夫就在港仔墘一帶的曠地上等待市民提著水桶前來生意業務。那……當時每一桶水要付若幹錢呢?19世紀先民的古老生存,年月如斯渺遠了…… 每日生存裏弗成或缺的食用水,從牛鈴聲裏沿街運送而來,趕牛車水的生存影像("車" 在閩廣方言裏可當作動詞來用),於是就在先輩們的生存經驗裏沉澱了下來,成為後代沿用至今的老路名了。 -- 以上文字一部門摘自杜忠全(2004年7月29日,禮拜四,南洋商報,商餘版,島嶼紀事專欄18),很愛好。檳城的牛車水也許不多為人所知,而在這個島城的奇特的汗青風情,讓人心生旖旎的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