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可能是許多中國人知道的第一個馬來西亞城市。它是鄭和下西洋路線中最主要的站點之一,也是從這裏發生了有名的“娘惹”文化。而它風雲幻化的汗青付與了它太多神秘的顏色,直到今天它的傳奇還在持續著。。。2008年馬六甲和檳城一路被列入了結合國“世界遺產名單”。陸續介紹一些馬六甲的人文汗青或者景致片段,願望眾人有機遇可以親眼去看一看。。。
--喬喬
以下文字翻譯自Tim Tye的馬六甲旅行網站http://www.malacca-traveltips.com/java-lane.htm
Java Lane,也稱Jalan Jawa,是處於馬六甲河北岸的一條冷巷。它屬於馬六甲結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域的外圍部門。Java Lane是馬來西亞最早開辟的城市計劃地域之一,現在已經成為有名的文化遺產街巷。穿過馬六甲河上的鐵橋,就可以進入這條街,它的另一端則面向Jalan Bunga Raya敞開成為一個C字形。Java Lane始建於1880年,它的建成得益於由馬六甲商人Tan Hoon Guan (1842-1912)引導進行的城市開辟項目。現在在街道的兩側,仍然林立著民居和商鋪。
Java Lane不只是馬六甲的第一批現代化計劃的公共建築的代表,生怕在馬來西亞全國也是最早的。它的建築表現了現代城市衛生體系和防火體系的理念。
在Java Lane建成之前,這個地域被稱作Campong Java,是自荷蘭殖民時代就來到馬六甲的爪哇居民的聚居地。其時人們靠打魚和做小生意為生。其其實更早的葡萄牙殖民時代(甚至更早)爪哇人就來到了馬六甲,他們在馬六甲河鄰近區域棲身下來,這些處所如今是Bridge Street, Kampong Pantai以及First Cross Street. 然則,在荷蘭人時代,跟著位置的日漸降低,他們又不得不搬離此地了。
19世紀80年月後期,馬六甲地域居民數目的激增加快了Campong Java的城市化進程。Java Lane樹立起來了,越來越多的磚砌房子代替了傳統的矮房。新房子舒適水平大大進步,生怕沒有人還記得其時強加在本地村民身上的偉大沖擊。村落就如許逐漸消逝了。如今照樣有一些零碎分布在Java Lane地域的馬來式建築留存下來,但即使是這些幸存的建築,也逐漸吞沒在自1880年以來的城市化大水傍邊了。。。Madrasha Al-Hidayah地點的處所本來就是一所老式馬來清真寺。
在1920年,英國當權者決議在Java Lane樹立一個新市場,再次給這個地域的爪哇社區帶來了激烈的沖擊。最後,爪哇和馬來居民被安頓在了一個新的村落Kampung Morten。
【Tips: 怎麽到那邊?】
從Dutch Square動身,穿過Tan Kim Seng橋右轉。沿著Lorong Hang Jebat走到Jalan Kampung Pantai,Java Lane就在橋的另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