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全部路程最累的一天,全部上午馬一直蹄,用導遊的話說就是“暴走羅馬”。羅馬的旅行資本其實是太多了,要細看的話,生怕一個月都看不敷,我們只能遊一些經典的景區。 第一站是羅馬市的中間--納沃納廣場。廣場很大,宮殿般的建築前面有一個方尖碑和幾組雕塑。這裏也是陌頭藝術家的寶地,一大早就有幾個畫肖像的攤子擺開了。這裏不許靈活車進內,旅客可以隨便在路邊的公共椅子上歇息。我們可沒有那麽多時光,只是跟著導遊忙裏偷閑地拍幾張照片就走了。 廣場上的雕塑
路上經由了意大利的國防部。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築,只是門前插著國旗,有幾個帥哥在門口站崗,這才引起了我們的留意。 很快就到了萬神廟。萬神廟的外部正在裝修。但照樣可以看到它嵬峨宏偉的門廊。16條石柱分三排,前排8條,中央和後排各4條。石柱高14.18米,底徑1.43米,整塊的花崗巖加工而成,但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的大理石。進口的大門是青銅做的,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萬神廟正面是個長方形,但其內部倒是一個由8根偉大的拱壁支柱支持的圓形大廳。面積不算大,剛看完聖彼得教堂,就沒有那種震動感了。但也有它的閃光點,那就是它直徑為43.4米的大圓頂,正中有一向徑8.92米的圓孔,這是全部建築的獨一的采光口。全部大廳的直徑和高度都是43.3米。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記載,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要知道,萬神廟可是在一世紀時建造的呀。
曾先後三任羅馬總督的馬爾庫斯·維普薩紐斯·阿格裏帕於公元前27年,為紀念他的嶽父奧古斯都大帝,在羅馬城內建造了這座廟,獻給“所有的神”,因而叫“萬神廟”。公元80年被焚毀。後來最愛好做建築設計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紀初,又由盧丘斯·塞蒂繆斯、塞韋魯斯和卡拉卡拉兩個皇帝改建。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搶去。羅馬皈依上帝教後,萬神廟曾一度被封閉。公元608 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文藝中興時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度聖地 。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上帝教聖人,廳中有多座祭台。這裏安葬的除了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含了意大利有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卡拉齊等人。它今天照樣意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裏按期舉辦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照樣羅馬旅行的一個主要景區,每個到羅馬來的人沒有不到萬神廟參觀的,因為它是古羅馬建築的範例。 從萬神廟出來,穿街過巷,來到一個三岔路口,就到了羅馬城裏最大的一個噴泉--特雷維噴泉,也叫幸福噴泉,始建於1732年,歷時三十年,於1762年建成,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作風的佳構,也是羅馬城內最大的噴泉。我在旅遊時老是聽到導遊說巴洛克作風,回來查了一下材料才知道本來所謂的巴洛克作風是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風行於歐洲的一種重要藝術作風。它尋求一種繁復誇飾、華麗堂皇、氣概巨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作風在建築與鐫刻方面的重要代表就是設計了聖彼得廣場的貝爾尼尼。 噴泉的背影建築是海神宮,上下對稱,在中心立有一尊被兩匹駿馬拉著奔跑的海神像,海神的上下雙方各立有兩尊水神,右邊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導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時的少女像。雕塑論述的是海神凱旋而歸的故事,他雄渾的身軀站在碩大而又俏麗的貝殼上,駕禦著兩匹長著同黨的烈馬,從驚濤駭浪中躍出,一匹舉頭長嘶,一匹展翅高漲,如聞洪濤馬嘶之聲,其形象之真切,使人如臨海神出海之勢,令人覺得無比的震動。這一經典之作出自沙維(Salvi)之手。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匯集鄙人面的池子裏。
這座噴泉本來只是海神宮的建築主題,但跟著片子《羅馬沐日》的上映,奧黛麗·赫本在池邊拋硬幣的鏡頭風靡全球,這裏就很快成為羅馬的主要標記了,後工資它付與了新的意義,以至它的本名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許願池”。我也往池裏丟了三個硬幣,許了三個欲望,個中一個就是再回羅馬。 眾人許過願後,導遊把我們帶到了圖拉真廣場。圖拉真在公元98-117年在位,被稱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圖拉真做皇帝時,動員了數次大範圍戰斗,立下了顯赫的軍功,使羅馬帝國的疆土在他的統治下擴大到最大極限――地中海也只是羅馬帝國的“內湖”。圖拉真廣場就是為圖拉真歌功頌德的宏大紀念建築群。它的雄偉建築和華麗堂皇的裝潢,應當是其時的羅馬之最。不外經由了近2000年的風風雨雨後,如今除了依然聳立的圖拉真紀念柱,和廊柱的幾排大理石柱子還殘存之外,其它建築已經是不復存在。
紀念柱上都是浮雕,就像一幅斜著環繞糾纏的長畫卷,上面描繪的人物,或渡河,或築營,或攻城,或戰役,據說有2500個之多!圖拉真當然是浮雕的中間人物,其形象湧現 200多次,死力歌唱了圖拉真皇帝馴服達契亞人的業績。據說圓柱頂端原有圖拉真的黃金雕像,在中世紀時代已經喪失,如今看到的是16世紀時教皇命令調換的聖彼得的雕像。
我印象中圖拉真廣場的對面就是古羅馬廣場,我們走到與古羅馬廣場連著的一個小山丘上,這裏又是一個廣場,叫卡皮托利奧廣場。羅馬城中廣場何其多啊!這個卡皮多利奧廣場由三座建築環繞起來,有一座鐘樓的是元老院宮,曾經是文藝中興時代的市當局地點地,如今是羅馬首都博物館。左邊是新宮,右邊是康舍瓦托利宮,又叫保守宮。廣場的中心有一座嵬峨的青銅雕像,一位留著稠密卷曲胡子的君主騎在高頭大立時,這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據說這青銅像是復成品,真品在博物館裏。
廣場的前方有一道高高的石階,石階兩旁有些雕塑,下了石階應當是通往威尼斯廣場的,但我其時膽量不敷大,怕時光不敷,還怕找不到聚集的處所,就錯過了這個處所。但其時真的有幾個同夥迷路了,兜兜轉轉地過了半個小時才找到我們,把大夥都急死了。我居高臨下地看古羅馬廣場的那些殘垣斷壁,它令我想起了我們的圓明園。
從卡皮托利奧廣場下來,沿著帝國大道向古羅馬斗獸場走去。帝國大道是羅馬市中間的一條異常有名的路,從威尼斯廣場一向到斗獸場廣場。這條路原名凱旋大道,建築於墨索裏尼在朝時代。路上遊人如鯽,兩旁都是古羅馬的遺跡。聽導遊介紹,近年來,意大利當局在途徑兩側進行了大批的考古挖掘,顯然羅馬帝國的主要事跡就鄙人面。這條途徑的存在,阻礙了羅馬帝國主要區域的發掘,汽車穿越了部門的古羅馬廣場,有可能對幸存建築物造成無法估計和無法填補的傷害。這條途徑的兩側的考古挖掘連續至今。但所有遺跡規模內的衛生都相當不錯,遊人也很自發,沒有垃圾余泥什麽的在裏面。 邊走邊看,很快就到了古羅馬的斗獸場。許多旅客在列隊買票,有經驗的導遊把我們帶到了對面的山坡上,這裏可以看到斗獸場的全景。
羅馬斗獸場,原名叫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公元80年落成,工程歷時8年。公元3世紀和5世紀從新補葺。在文藝中興時代,羅馬大興土木,斗獸場的很多石塊被挖去建造宮殿和教堂了。此後又經由多次修整,才使這座古老而宏偉的建築得以保存至今。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卵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最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墻高57米,這座宏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從外部看,這座羅馬斗獸場由三層的環形拱廊構成,最高的第四層是頂閣。一至三層分離按分歧的作風裝潢,在第四層的房檐下面分列著240個中空的凸起部門,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持遮陽防雨的帆布的。公元80年斗獸場工程完工之時,舉辦了為期100天的慶賀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使令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斗,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連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於盡。有句名言說: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隨意抓一把土壤,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 站在這小山坡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處於斗獸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古羅馬時期共有21座凱旋門,至今僅存三座,這是個中最大、最有名、也是保留最無缺的一座。這座凱旋門是在公元315年,為了慶賀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爾維奧橋擊敗暴君馬克森提而樹立的。凱旋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跨越25米。門上的雕塑精巧絕倫、恢巨大氣,一千多年逝去,固然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角斗場配合見證羅馬的光輝。據說昔時拿破侖·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贊美,而這座凱旋門也就成為法國巴黎凱旋門的底本。
暴走了半天,已經是正午12點半了,因為處在高興狀況,一點都不覺疲乏和饑餓,只想多走一些處所,多看一點勝景事跡,惋惜究竟是跟團遊,時光和景區都由不得本身啊。導遊看到我們意猶未盡,體諒地叫司機放慢車速在威尼斯廣場繞了一圈,我們又多看了一個景區。 威尼斯廣場有一座巍峨的白色大理石建築,它就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意大利自力和同一的象征。它始建於1885年,於1911年落成,是為紀念意大利建國國王埃曼紐爾二世而建的。祭壇上方刻有“故國同一、國民自由”幾個偉大的拉丁文字。紀念碑前有寬敞的石階,兩旁有鍍金的象征性銅像,左方代表“思惟”,右方代表“行為”。石階前邊有兩個半圓形的噴泉石池,池上各臥一偉人石像,分離代表意大利器械兩岸的海洋。在中心石基高台上,是埃曼紐爾二世的嵬峨鍍金騎馬銅像,高與寬均12米。銅像後面有72米長的長廊,由16根15米高的石柱建成,廊壁上刻有慶賀第一次世界大戰成功停止的浮雕。走廊兩頭各有4匹銅馬,拉著雙輪戰車,由成功女神駕禦。1921年為紀念為國就義的豪傑,在紀念碑基座下增建了無名豪傑墓。墓前兩支火把日夜燃燒,兩旁有兩個著軍服的衛兵守護在那邊。衛兵後面的浮雕,左邊是“工作第一的群眾”,右邊是“愛國至上”的國民。紀念碑和無名豪傑墓又稱“故國祭壇”,每年意大利國慶,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都要親自立持向無名豪傑獻花圈。到意大利拜訪的列國領袖,平日都要到這裏來獻花圈請安。 這座建築用純白色的大理石建造,在全部羅馬市裏異常顯眼,與周邊的建築似乎有點不大調和,它還有個綽號叫“打字機”,還挺形象的。 在廣場的西北角還有一座威尼斯宮,是一座文藝中興時代的哥特式建築。在威尼斯共和國繁華時代,這裏曾經是威尼斯大使館地點地,是以有了這個名稱。墨索裏尼曾經從2樓的陽台向廣場上擠滿的人群揭櫫有名的“陽台演說”。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匯集意大利文藝中興時代藝術品的博物館了。惋惜我們沒有支配到這裏運動,只是在車上拍了個照片,上面一大段內容都是搜來的,留給我的同夥到此遊玩的時刻做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