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采光圓眼,成為全部建築的獨一入光口。 依照其時的觀念,穹頂象征天宇。可能寄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接洽。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味。 穹頂的外面籠罩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裏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籠罩)周圍墻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 穹頂的資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也許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感化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聚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壓縮時湧現裂痕。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而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墻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上下,就砌1層大塊的磚。墻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個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本的累贅。基本深4.5米,底厚7.3米。基本和墻的混凝土用凝灰巖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山門廊嵬峨雄渾,也華美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範作風。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巖加工而成。 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裏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記載,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墻面劃分為3層,基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潢。下兩層是墻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全地表示出來。這也許是為了:第一,削減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墻加高,體型比擬均勻;第三,其時還沒有處置豐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如許的審美習慣。 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重視內部裝潢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門青銅與大理石鐫刻失之於外國搶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知去向,落空往日的風度。現唯神廟進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上帝教聖人,廳中有多座祭台。右面開端第一座上有聖母給聖尼各老顯聖的畫像。第二座祭台上有聖母領報像,為名畫家梅樂索的佳構,其上下還有兩尊天使石像,由貝尼尼鐫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畫剝落,無從考據。 祭台後面是意大利建國皇帝埃馬努埃爾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羅西鐫刻的聖亞納與聖母童年時的泥像。第五座祭台名為“仁愛聖母”。 在正中祭台之後,還有“十字架祭台”和“聖母石像”祭台,後者下面則是有名畫家拉斐爾墓,簡略而又樸素,上面刻著他的石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碑文。墓兩側有兩個小壁龕,曾置有拉斐爾及其未婚妻瑪麗亞·比必娜像,現已不存。 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貝托與皇後瑪爾蓋裏塔陵墓,由沙可尼設計。這裏還有聖女依尼斯祭台和聖若瑟祭台,後者供有聖若瑟石像,是羅西1550 年的作品。在上下墻上還有耶穌聖誕與“三王”來朝壁畫和聖若瑟夢遊與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固然萬神廟是獻給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過古羅馬最巨大的兩位豪傑的銅像,即愷撒和奧古斯都(屋大維)。皇帝們也曾經在廟裏舉辦過一些政治性的公共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