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寺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歷史遺跡也是代表慶州的一處遺跡。寺廟本身的秀美及石制文物的傑出的藝術美已經為世界所公認。 佛國寺始建於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514-540年在位)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為華嚴佛國寺或法流寺。以後751年景德五(742-765年在位)時的金大城(700-774年)指揮的翻建工程直至774年惠恭王(765-780年在位)時期才完工。經過了17年的漫長工程之後,才開始稱為佛國寺。 經高麗(918-1392)時期至朝鮮時代(1392-1910),佛國寺經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於世,但朝鮮時代的1593年即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由於壬辰倭亂(日本侵朝戰爭,1592-1598年),佛國寺自建造後819年時其木結構全部被燒毀。 朝鮮時代的1604年(宣祖37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朝鮮時代純祖(1790-1834)時期經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後又有許多建築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累累。 1969年佛國寺復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樓、回廊等於1973年復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復。 目前佛國寺內有多寶塔(國寶第20號)、釋迦塔(國寶第21號)、蓮花橋、七寶橋(國寶第22號)、青雲橋、白雲橋(國寶第23號)、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國寶26號)、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國寶第27號)、舍利塔(受保護文物61號)等許多文化遺產。 多寶塔和釋迦塔作為韓國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塔建築,於1962年被指定為國寶。這兩座塔高10.4米,分別聳立於大雄殿和紫霞門之間庭院的東西兩側。多寶塔位於東側,釋迦塔位於西側。釋迦塔共分三層,塔身建立在二層基壇上,是韓國最有代表性的塔建築。多寶塔是一座八角塔,塔身建立在呈“十”字形的基壇上,四周壘砌石階,周圍加以四角形護欄。多寶塔建築工藝細致精湛,經過漫長歲月的沖刷仍保存著原來的風貌。多寶塔和釋迦塔建築工藝之精細,堪稱8世紀統一新羅時期美術作品的精華之作,四角、八角和圓非常巧妙地揉和在一起,構成獨特的建築風格。 大雄殿和極樂殿是佛國寺誦經參佛的地方,通往殿堂的小路東邊是青雲橋和白雲橋,西邊是蓮花橋和七寶橋。青雲橋和白雲橋是連接大雄殿和紫霞門的橋梁,象征著俗世和佛界的連接。兩橋共有33級台階,位於下部的青雲橋共有17級台階,上部的白雲橋共有16級台階。青雲橋與白雲橋分別代表年輕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征。這兩座橋將台階建成橋的形式,風格非常獨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羅橋梁,因而堪稱稀有珍貴的建築國寶。 位於西側的蓮花橋和七寶橋是連接極樂殿和安養門的橋梁,傳說只有頓悟極樂之道的信徒才能從橋上通行。兩座橋共有18級台階,蓮花橋位於下部,共有10級台階,七寶橋位於上部,共有8級台階。這兩座橋與青雲橋和白雲橋相比,規模較小,但建築風格極為相似。蓮花橋的每一級台階上都鑲刻著蓮花瓣,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變模糊或磨損。現在這座橋不允許通行。這兩座橋與青雲橋、白雲橋都是佛國寺最有代表性建築物。 青雲橋和白雲橋的左側是泛影樓。泛影樓建於公元751年,1593壬辰倭亂時不幸遭到毀損,後朝鮮時代兩次重新修砌。現存的泛影樓修砌於1973年,比原來的規模要小。泛影樓呈底部和頂部寬,中間窄的形狀。支撐樓層的石柱中,每8根石柱都用不同的石料砌成,並分矗立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泛影樓內部保存有一面大鼓,大鼓屹立於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石龜之上。 |
慶尚北道慶州市佛國路385號(進峴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