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日本人,不習慣納豆那種黏糊糊口感的,也是大有人在,更何況是吃慣清爽可口中國菜的中國人。但老人家說:國內現在特別風靡吃這個呢!據說多食用對身體好,不易生病,長壽。原來,老人家未必是覺得納豆美味,而是將這道有個性的日本發酵食品,當成一味“藥”在每天“服用”。 有段時間沒有回國了,不知道納豆在國內的人氣度究竟如何,不過這兒可以為感興趣地朋友們介紹一下納豆的歷史,以及相關的種種傳說。 即使是日本人,不習慣納豆那種黏糊糊口感的,也是大有人在,更何況是吃慣清爽可口中國菜的中國人。但老人家說:國內現在特別風靡吃這個呢!據說多食用對身體好,不易生病,長壽。原來,老人家未必是覺得納豆美味,而是將這道有個性的日本發酵食品,當成一味“藥”在每天“服用”。 有段時間沒有回國了,不知道納豆在國內的人氣度究竟如何,不過這兒可以為感興趣地朋友們介紹一下納豆的歷史,以及相關的種種傳說。
“納豆”二字最早出現在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十一世紀中期)儒學家藤原明衛所著的《新猿樂記》一書中。不過《新猿樂記》裏寫的納豆,是“鹽辛納豆”。“鹽辛納豆”在日本也被稱為“唐納豆”,也即中國人所稱的“豆豉”。豆豉最開始作為調味品,在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左右,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據說最開始是由鑒真和尚在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於成功時帶入日本的。當時鑒真的隨身食品中,除了面、餅、酥等主食類外,還攜帶有豆豉等調味品。鑒真是僧人,而傳入日本的豆豉也主要是寺廟的和尚們自行釀制和食用,所以也被稱為“寺納豆”。現在日本京都的大德寺和一休寺,每年仍然會釀制“寺納豆”。 “寺納豆”和中國的豆豉一樣,沒有粘糊糊的拔絲。而現在日本人一般生活中所提及的“納豆”,是指帶有粘糊糊拔絲的那一種。這種可以拔出絲來的“納豆”是日本土生土長的,不是中國或海外的舶來食品。而至於這種“納豆”是如何出現的,有各種版本的傳說。有說是由聖德太子在餵馬時無意中發現的,有說是在日本南北朝政治斗爭時,因失意而出家的光嚴天皇發現的,還有說是將煮熟了的豆子擺在神龕前做供品時發現的,再還有說是將煮熟了的大豆儲存做馬糧時發現的……雖然因為傳說版本太多,無法統一,但所有傳說中,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那些被煮熟了的豆子,因為存放太久而發酵,並像蓮藕一樣能拔出細絲來。大家知道以前日本人窮,很節省,看到放久了的煮豆子變得粘糊糊的,認為壞掉了,但又舍不得扔掉,怎麽辦呢?於是撒點兒鹽,硬著頭皮吃掉。這一吃,發覺居然比原來沒“壞掉”的煮豆子味道還要好,而且吃完之後身體也沒出現什麽毛病-----於是,納豆就這樣順其自然地誕生了。
轉眼到了室町時代(1336–1573),醬油出現了----這真是個迷人的調味品,因為它很快就成為日本料理中的無法缺乏的調味主角。傳統的納豆也在這一時期與活潑的醬油“一見鐘情”,開始“成雙成對”地一起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上。在納豆“邂逅”醬油之前,人們一直是在納豆上撒鹽食用的,有了醬油之後,可憐的鹽就被無情“拋棄”了----因為比起幹巴巴的鹽,醬油的水分能夠更有效地調動納豆的稠性與粘度,讓納豆的拔絲更細膩更柔軟、口感更好----合適的就是最好的,食物尋找調味品,跟男女尋找伴侶的內涵也是大致差不多的。因此,幾百年的時間過去,醬油和納豆至今“恩愛有加”----大凡吃納豆,是絕少不了醬油的。當然,納豆有時候也會“花心”,例如會加蔥花、加芥末、甚至還加生雞蛋攪在一起食用,但不管在納豆裏追加任何其他口味的調味品,都仍然必須要加醬油,不然,味道就會不地道。 上面是關於納豆的吃法。而納豆的制法也是多種多樣。最傳統的方法是將煮熟了的大豆,用麥稈包起來,在40度左右的溫度中放置大約一天,令納豆發酵,培育出納豆菌並不斷繁殖,納豆制造就算大功告成了。這種傳統的制作方法被稱為“麥稈納豆”或是“草包納豆”(不是中國人通常所說的‘草包’,而是指‘用稻草包起來’的意思,別誤會啊~)。但這種傳統的“草包納豆”,在明治時期受到了質疑。為什麽呢?因為,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開始相信科學,並下決心做文明人。文明人和野蠻人的一大區別就是:文明人都很講究衛生。因此,變成文明人的日本人,開始懷疑祖傳的“草包納豆”很不衛生了。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那時候不少納豆是由小販背著或扛著沿街叫賣的,你想想:沒有經過消毒,就直接包在麥稈裏發酵,發酵到粘糊糊地成熟之後,就拿出來叫賣,而那時候日本開始工業化,城市裏的灰塵也開始多起來了,粘糊糊的納豆正是灰塵們落腳的好地方……。於是,一時之間,納豆人氣突減,店鋪裏堆積如山的納豆都賣不出去。據《納豆沿革史》一書記載說:明治時期,光東京就有四、五十家納豆廠商關門歇業。
就在納豆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差點就要被取消食品資格時,出現了一個人物:半澤洵。半澤洵是北海道大學的教授,主要從事細菌學研究。大正5年(1916年),北海道大學新設了應用菌學教室,半澤教授因此得到了每年300日元的研究經費(相當於現在20萬-30萬日元左右,人民幣1萬3-千-1萬8千左右。是現在普通日本公司小職員一個月的工資)----這點研究經費實在是少得可憐。除去水電煤氣以及各種設備費用,所剩寥寥無幾。當時正好東京大學的農學博士澤村真發現了納豆裏所隱藏的“納豆菌”。於是半澤教授決定自主培植納豆菌,然後將納豆菌販賣給納豆廠商-----這樣,不僅可以促成納豆行業起死回生,大量生產,而且還能賺取科研經費。半澤教授認為這是件一舉兩得的事。因為,通過精心研究分析,半澤教授發現納豆不僅營養豐富,還便於消化吸收,可與歐美的奶酪媲美,是十分難得的價廉物美的健康食品。 就這樣,“半澤式納豆制造法”誕生了。與傳統的納豆制造方法不同,“半澤式納豆制造法”不是將煮熟的大豆包在麥稈包裏讓其天然發酵繁殖納豆菌,而是將煮熟的大豆裝入木盒,然後以噴霧法將格外單獨培植的納豆菌噴入大豆之中令其發酵熟成。“半澤式納豆制造法”不僅解決了傳統納豆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衛生管理問題,而且還能極為方便地投入量產,因此其生產模式很快在日本全國普及開來。“半澤式納豆制造法”奠定了日本納豆的現代化生產流程的基礎,半澤教授也因此獲得了另一個令人充滿親切感的頭銜---納豆博士。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納豆到底有些什麽營養,吃了對身體健康有什麽好處呢?其實,同為豆類食品,納豆的健康價值能高出同類的最大秘密,就在於前面所提及的納豆菌。就如同細胞增殖一樣,在第一個納豆菌誕生之後,每隔30分鐘,納豆菌就會增殖2個、然後再到4個、8個、16個……到16個小時之後,納豆菌可大約增殖到40億個。大豆中的非溶解性蛋白質,通過納豆菌而得到分解,令食用者十分方便地消化吸收。而且100克左右的小盒納豆中,就含有100-1000億個單位的活性納豆菌,這些活性納豆菌在進入人體之後,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凈化血液,擁有排毒功效。故而日本的醫學專家說,多吃納豆,不僅可以排除體內多余膽固醇、分解體內脂肪酸,還能恢復血壓。
除了納豆菌的神奇功效,納豆還含有豐富的VC、VB2、VB12等豐富的維他命群。加上納豆的排毒功效,因此對於許多愛美的日本女性而言,納豆還是非常好的減肥瘦身、美容養顏食品。於是,日本的一些瘦身節目裏,常有藝人跑出來現身說法,對觀眾們說:你看你看,我現在苗條成這樣了!主持人馬上驚呼:哇!好苗頭耶!然後問:怎麽瘦下來的啊?藝人們就說:吃納豆啊~~這樣的節目反復播放過幾次之後,帶來的效果是:看節目的觀眾雖然並沒有瘦下來,但超市裏的納豆卻全被搶購一空…… 有一段時間,日本電視的某個生活節目裏,又出來一位營養專家,告訴大家說:你想又美麗又苗條嗎?建議你吃韓國泡菜納豆----所謂“韓國泡菜納豆”,就是將韓國的辣白菜和日本納豆攪拌在一起食用。專家說:韓國泡菜富含辣椒素,有燃燒脂肪的效果,而日本納豆富含植物纖維和維他命B2,擁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這兩樣加在一起,瘦身效果加倍見效,簡直是無以倫比耶~~ 當時這個節目播出之後,凡是看過的瘦身誌士們,都熱血沸騰地直奔超市購買韓國泡菜和日本納豆,我也是其中的一個。不過我至今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苗頭身段:因為在連吃了三天的“韓國泡菜納豆”之後,我的味蕾寂寞得要命,看到納豆那些長長的拔絲,無論如何再也不願意張口了。
“納豆”二字最早出現在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十一世紀中期)儒學家藤原明衛所著的《新猿樂記》一書中。不過《新猿樂記》裏寫的納豆,是“鹽辛納豆”。“鹽辛納豆”在日本也被稱為“唐納豆”,也即中國人所稱的“豆豉”。豆豉最開始作為調味品,在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左右,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據說最開始是由鑒真和尚在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於成功時帶入日本的。當時鑒真的隨身食品中,除了面、餅、酥等主食類外,還攜帶有豆豉等調味品。鑒真是僧人,而傳入日本的豆豉也主要是寺廟的和尚們自行釀制和食用,所以也被稱為“寺納豆”。現在日本京都的大德寺和一休寺,每年仍然會釀制“寺納豆”。 “寺納豆”和中國的豆豉一樣,沒有粘糊糊的拔絲。而現在日本人一般生活中所提及的“納豆”,是指帶有粘糊糊拔絲的那一種。這種可以拔出絲來的“納豆”是日本土生土長的,不是中國或海外的舶來食品。而至於這種“納豆”是如何出現的,有各種版本的傳說。有說是由聖德太子在餵馬時無意中發現的,有說是在日本南北朝政治斗爭時,因失意而出家的光嚴天皇發現的,還有說是將煮熟了的豆子擺在神龕前做供品時發現的,再還有說是將煮熟了的大豆儲存做馬糧時發現的……雖然因為傳說版本太多,無法統一,但所有傳說中,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那些被煮熟了的豆子,因為存放太久而發酵,並像蓮藕一樣能拔出細絲來。大家知道以前日本人窮,很節省,看到放久了的煮豆子變得粘糊糊的,認為壞掉了,但又舍不得扔掉,怎麽辦呢?於是撒點兒鹽,硬著頭皮吃掉。這一吃,發覺居然比原來沒“壞掉”的煮豆子味道還要好,而且吃完之後身體也沒出現什麽毛病-----於是,納豆就這樣順其自然地誕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