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
讀本: 湯瑪斯‧孔恩之《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
Leader:塗育誠(輔仁大學歷史所碩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
費用:單堂150|繳單堂可享單次購書8.5折、其他商品95折優惠,購書並可立即加入會員,享各種會員折扣 四堂400元|一次繳四堂於讀書會期間可享購書8.5折優惠,其他商品95折優惠(含Café區消費),並可立即成為會員,享多種優惠活動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科學革命」作進步意義下的歷史事件,指的是歐洲從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後,各種科學方法及理論的創新,促使知識進步以及理性主義的出現,奠定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基礎。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歐洲著名學者如哥白尼、克蔔勒、伽利略、培根、笛卡爾等,皆可視為「科學革命」的領導人物。
而在197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孔恩在其名著《科學革命結構》中,分析科學本身的知識性質與社會活動的外部關係,以「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典範的轉移」批判上述「進步的科學史觀」,並提出諸多重要概念如「典範」、「常態科學」、「不可共量性」,旋即在學界及知識圈中引起諸多爭議及論戰。另外,《科學革命的結構》影響的不只有自然科學界,其他領域的學科在也深受此書啟發,事實上,孔恩自認其作品首當其衝影響的便是社會學及人文學。孔恩說:「雖然我一直認為這本書是針對哲學家的,但是它後來對社會學與科學史學都有關連。」本月社會學讀書會,將從孔恩的「科學革命」視野出發,討論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革命的意義。
讀書會討論進度:
12/4,導言、原序、第一章。
12/11,第二章至第四章。
12/18,第五章至第八章。
12/25,第九章至第十三章。
報名請點選全文填寫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