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文物館】佳山瑰寶系列展之二—典藏織繡精品特展!! 佳山瑰寶北投文物館30周年系列特展之二 清初臺灣地區不產蠶桑棉苧,衣料均來自中國大陸,漢民族紡織不甚發達但刺繡工藝卻表現得相當出色。從1860年至1945年近百年時間,沿襲中國閩粵的傳統技法,臺灣漢人刺繡工藝廣泛應用在一般生活衣飾上,如鞋帽、衣裙、肚兜、囊袋等,無一不以刺繡為飾。但在另一方面,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族,卻多數保有傳統種植苧麻,取纖織布的工藝,並善於運用夾織、刺繡、綴珠及貼飾等紋飾技法,而這些圖紋符號除了做為文化傳承的維繫外,更是追溯許多早期部落組織運作的重要線索。 從臺灣民俗文物的多樣性與生活化中,反映出早期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創作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 除了展現先民的智慧外,更呈現出精巧的手藝。所謂「民俗工藝」,在連橫《臺灣通史‧工藝誌》中概指「利用厚生」之製作。 然而在以實用價值為基礎的發展上,臺灣民俗工藝不僅循著先民智慧鍛鍊出精湛的製作技術,更納入了美感的追求,體現了藝術的價值,使得這些民俗工藝既有「技」也有「藝」,逐步成為結合「美」與「用」的生活工藝精品。 傳統民俗工藝的生產,除了突顯在地生活的民間手作以及市井商販的常民工藝外,更有匠師訂製及文人賞玩的精緻用品,特別在織繡衣飾、精雕器具上展現出高度的技藝水準。 圖文來源:北投文物館 large;">將本活動加入提醒,可選擇FB或google提醒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