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女,濟州島跟團遊歸來有感
一路上就聽導遊在講,濟州島有三多:風多,石頭多,女人多。風多、石頭多先先放在一邊,本集只說海女。
在濟州島這個風景如畫的夢幻島嶼,女人不僅代表著一種文化,更塑造了一種形象。尤其是作為其中最特殊的一群——海女,她們飽經風霜卻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讓我們驚嘆並難以忘懷。
剛開始我們並沒有十分在意導遊說的什麽“海女”,但到了涉地可支下車後很快就見到了海女的蹤跡。
見到海女
發現這是海女們的工作休息室。想來過去她們可沒有這樣的條件,可能是為了旅遊業而修建的。
背起工具背囊往外走——下海去。
走到海邊的礁石叢中。
往海裏走去。
坐下整頓裝束,戴上專用的帽子。
系上潛水鏡。
下到水裏。
一個浪頭打來……
由於濟州島耕地面積不到總面積的29%,而且環境也不適合農業耕作,所以這裏的人必須靠海生存。濟州島上真正與大海不能分割的是那些從事捕撈作業的婦女們。濟州海女在家庭經濟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似乎帶有一絲母系社會的痕跡。
海女樂觀豁達的性格。
海女的歷史
海女這一“職業”從公元前就已經開始有了。不過,發現有文字記錄的文獻還是1629年李健的《濟州風土記》和《葵集》,書中將海女稱作“潛女”。除了韓國之外,日本也有海女這一職業。現在,“海女”不僅是指養家糊口的女性,也是一種職業的稱呼。如今,濟州島海女又成了一個新開發的旅遊商品名字,甚至還要被申請到世界遺產名錄中去。
這是海女下海使用的簡陋工具。
最開始,海女們只在距海岸近的淺海中捕撈,後來則不得不潛入深達20米的海底。海女們不僅在朝鮮半島周邊,而且遠赴中國的大連和青島、日本、俄羅斯等地工作。
海女的收入
關於海女的收入水平,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她們的生活非常艱辛:說濟州海女的年均收入約314萬韓元(1美元約合942韓元)。雖然實際收入要比統計數據高一點,但這個收入在韓國也是極低的(韓國2007年的最低工資是3480韓元/小時)。 另一種說法是,她們是村子裏生活水平比較高的一族,也是這一帶村落裏最富有,地位最高的女人。隨著韓國的出口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各地對海產品的需求猛增,海女的收入也就成了家裏主要的經濟來源。
這兩種說法你相信哪一個呢?
她們來往的交通工具好像是摩托車,請註意看這房子旁邊停的車。
但是不管收入如何,對海女們來說,她們面對的大海卻是如同生死之間的一道門檻。因為海女們在海裏作業時,經常遭遇食人鯊魚、暴雨和雷擊,采貝過程中病痛發作溺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如今繼續工作的海女們也深受各種職業病的折磨,最顯著的就是潛水病(頭痛),主要是因為要在水中長時間屏住呼吸。
應該說這就是海女們的全副行頭了。
海女文化將申遺
盡管海女們曾經在濟州惡劣艱苦的經濟環境中,扮演著支柱角色。但海女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值得驕傲,甚至不願讓外人看到她們工作時的情景。從社會層面上說,海女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
實際上,獨立堅強的濟州島海女在韓國歷史上曾書寫過壯烈的篇章。1932年1月,濟州島海女抗日獨立運動在濟州島舊左邑等一帶展開,抗議日本殖民者的掠奪和民族歧視政策。濟州島1.7萬名海女在此後的兩年間開展了230次運動,堪稱韓國規模最大的女性抗日運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這是很出色的一張海女照,構圖光線皆佳,反映了她們長年與大自然搏斗的堅韌不拔與陽光。(杜士元攝)
今天,這些愛國運動終於逐漸得到了高度評價和再現。濟州道政府在當年發起運動的地方建造了濟州海女抗日運動紀念公園。濟州道政府還撥款124億韓元建造了海女博物館。
三位海女在工作室旁交談。
由於政府開始致力於保存海女文化,所以除了實物之外,有關海女的各種無形資料也都逐漸得到挖掘,以海女為題材的影視劇也相繼問世。有名的卡通人物海女少女蒙尼甚至出口到了海外。
海底可采集的資源枯竭威脅著部分海女們的生計,年輕人忌諱潛水則威脅著海女文化的延續。因而,如何保存在世界上稀有的海女文化變得十分緊迫。於是,韓國計劃2010之前完成準備工作,2011年正式將“濟州海女”申請載入到世界遺產名錄中去。
作為申遺的一部分,濟州道政府設立了“翰林海女學校”。在專門培養海女的同時,保存和傳承海女文化。學生在此學習海女理論和實踐後,可以獲得海女資格證,並可以在海女協會正式登記為海女。
終日浸泡冰冷海水
我們看到海女的實際工作狀態。海女們下水前一般先在臉上塗抹防曬和防腐的油脂,面戴護目鏡,腰系救生繩,腳穿鴨蹼。然後深深地吸足一口氣,縱身海底,用特制的尖刀,沿著峻峭的礁石采集貝類、鮑魚、海參和海螺等海產品。這裏真實地再現了海女身著矽膠緊身衣,頭戴眼罩下海捕捉海膽、八爪魚、鮑魚、海石榴等海鮮的真實場景。黝黑的皮膚,長發盤在頭頂,身穿黑色的緊身潛水衣,背著色彩鮮艷的背囊,一個猛子紮進海裏……
圖中顯示一海女正在往下紮猛子。
她們工作的環境……
有三位海女在同一海域采集。
遠處還有一位。
拉近了看看。
雖然海女們現在可以身著防水的矽膠服,但你知道嗎?以前條件艱苦的時候,這些海女們只能身著普通的棉布服裝直接下海捕捉海鮮。全身都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章魚、海膽、海蜇都是海女的獵物,但她們的主要目標是生長在低潮線以下巖石上的一種軟體動物——鮑魚。在做好防護工作之後,海女們便手持一個小鐵鏟,一猛子撲進海水裏。通過戴的防水眼罩,海女們艱難地用鏟子撬下礁石上的獵物。據說,如果一不小心鐵鏟被鮑魚的貝殼夾住,海女的處境就非常危險,每年都有因此喪生的姐妹。但是當海女從海面上一躍而起,高高地把捕捉到的“戰利品”舉過頭頂時,她們的臉上一定會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海女正在與小轎車中的人交談。
她好像正在解下身上的裝備,出海歸來了。
收拾工具行囊。
準備回家了。
濟州海女博物館
沒想到還有海女博物館,可見濟州島當局是如何把這當回事了。我們這次行程中沒去,放幾張圖片供大家欣賞。
為將海女文化傳承下去,海女博物館得以在濟州海女抗日運動紀念公園內設立。
博物館1層的“海女生活”重現了海女曾居住的房屋。2層為“海女的勞作”,主要展示海女在海中使用的工具和服飾等。博物館3層為休息廳,設有觀景台可眺望大海美景。
能在旅遊中看到並拍的海女,是十分值得珍惜的。濟州島的海女現象要比福建的惠安女正值得我們重視。為什麽?
據導遊介紹,現在從事海女職業的人越來越少,她們中間年齡最小的也有57歲了,最大的都80多歲了!現在的年輕人,一想到要承受那麽多辛苦,都不願意再從事海女這個行當,海女,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境地。就是海女本身,也不願意讓子女再走海女的路。用辛苦攢下的錢送孩子去讀書,為的也是以後不讓子女過和自己一樣艱難的生活。
海女作為一種過去時的正在萎縮的文化現象,還能堅持多少年,恐怕不是為了旅遊業,這個行業早已不復存在。我們有幸看到了,不知我們的後人還能不能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