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在韓國的地位相當於我國的故宮。看到它,我們作為“中央帝國”後代子民的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因為跟故宮比起來,它實在沒有什麽說法了。每一個殿堂懸掛的牌匾上書寫的也都是非常漂亮的漢字。據說景福宮裏沒有一樣是原件,因為圖紙被日本人燒了,包括房子都是新建的,韓國導遊說到這裏對日本人也是恨得牙癢癢。
民俗博物館裏有許多蠟像、實物,看了會對韓國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是我對這種知識性、文化性的東西往往缺少興趣,匆匆逛一圈就出來了。
明洞商業街象極了我們津泰路圖書城邊的地攤世界。只是霓虹閃爍,更多了一分現代大都市的氣息,這裏可是看到很多穿韓派服裝的小MM。小攤上的攤主一眼能辨認出我們是中國人,對人民幣的概念相當清晰,能準確地告訴我們商品人民幣的價格。路邊也有大商場,商品的品質就比地攤上好了很多。
|
早先就聽說韓國的飲食與我們相左,對於無肉不歡的人更將是一次考驗和煎熬,因此在心理上已經有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出發前,我去超市準備了大包的牛肉粒。可是看了出行通知單上寫的“不準攜帶肉制品”的字樣,想想還是別給自己找麻煩了,權當創造條件下決心減幾天的肥吧!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菜的主要特點是清淡、量少、沒油少鹽,幾乎沒有佐料和調味品。通常是3—4人一小桌,一個小爐(或是烤爐或是湯鍋)、幾碟涼菜(一般是豆芽、海帶絲、黑木耳,還有大名鼎鼎的泡菜)、一小碗海帶湯,每人一鐵碗米飯;就著冷水,就那麽吃。 我記得,在韓國的第一餐,我們吃得那是相當的滿意啊,因為吃慣了中國式的大魚大肉,眼前的小盤小碟透著那麽一種新鮮勁兒。嘗了嘗,還覺得蠻清爽。但接下來的每一頓都差不多了,小碟基本保持不變,就是湯鍋或烤鍋的內容有變化,我們吃過的有:烤肉、人參童子雞、烤雞排、海鮮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