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親手做的回憶小吃——蝦猴】 學名為『蝦蛅』,是鹿港特產,常裝在小籃中兜售。蝦猴長相奇特,頭部像【螻蛄】台語為肚猴,尾部像蝦,可能因此而得名。 蝦猴用鹽滷過後呈紅色,非常鹹,因此當地流傳一句諺語一只『蝦猴配三碗粥』。以前是窮人家的鹹菜肴,今天因不易挖取,身價暴漲。農歷三、五、七、九月是產卵期,味道最甘醇。 【戲說蝦猴的歷史淵源】 清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福建泉州人黃仕元先生,於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來臺應試,後來留在鹿港經營生意,剛開始為米商,商號“泰豐堂”。由於黃仕元先生愛好詩詞,每在閑暇之餘邀地方名人雅士聚會,吟詩作對,因其廚房師傅制作的泉州糕點,精致美味,於是有人建議黃仕元先生經營糕餅鋪,逐成立“玉珍齋”餅鋪。 一般來說,其糕餅可分為: 糕:以米或豆粉磨成細粉,拌入白糖、香料及其他佐料壓制而成,如“鳳眼糕”、“綠豆糕”、 “花生糕”、“雪片糕”、“杏仁糕”、“冬瓜糕”等。綠豆糕是采用綠豆去谷炒熟磨粉做為主要原料而制成,與某些商店用綠色染料豆粉制作有所不同。 餅:以面粉當皮,加上其他餡制而成,如“牛舌餅”、“蒜茸餅”、“水晶餅”、以及“鳳梨酥”、“蛋黃酥”等等。其中的牛舌餅,乃鹿港最具代表性傳統糕餅,以高筋面粉、純麥芽、粗砂糖和鹽制而成,皮酥、餡軟,爽口不膩,與宜蘭脆硬的牛舌餅,有截然不同的口味。 米老:將芋頭粉和糯米混合搓揉發酵後,放入鍋中炸,在外表裹上麥芽並黏上米、麻、杏仁和花生等,如“豬油米老”。傳統吃法,放在碗中壓碎後,再泡開水,別有一番滋味。 酥:以面粉加糖配合其他佐料,再行油作,如“口酥餅”、“菜頭酥”、“紅米老酥餅”。其中紅米老酥餅(四川芋頭又稱紅米老),紅米老是紅化鮮米老的縮寫,外層為紅米老加入特制的酥皮配料,內餡是以芋頭為餡料,主要是靠芋頭的甘甜口感和濃郁的香味制成,故稱紅米老酥餅。 更多台灣行程線路推薦...
筒仔米糕是一樣常見於台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與油飯類似,但卻是在竹筒或鐵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濃郁。 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就已經有筒仔米糕的記載,但當時的名稱為「盤遊飯」。制作筒仔米糕時,先將糯米與香菇、紅蔥頭、醬油、鹽、酒、油等一起炒香,然後再將切片鹵蛋、肉片或是肉燥放入小筒子中,再放入炒過的糯米料,之後再蒸。等熟了之後,倒扣於盤上,淋上甜醬及香菜,就成了筒仔米糕。 糯米料除了基本的香菇之外,也有人放入蝦米、肉片等材料。而筒內的材料除了肉片、鹵蛋外,也有人以蓮子、鹹蛋等替換,創造不同的口感與風味。筒仔米糕在早期農業時代是以竹筒當成盛具,但後來多以小鐵筒為主,現在台灣甚至有店家直接以免洗紙杯制作。雖然筒仔米糕與竹筒飯都以小竹筒當成盛具,但口感差異極大。 【筒仔米糕的小吃故事】 台北大稻埕、大橋頭等老小區有不少販賣筒仔米糕的店家,如涼州街巷內的“呷二嘴”、延三夜市“台北橋頭”、“大橋頭”等,這些店家的筒仔米糕清一色是北部口味,全部使用特調海山醬,口感微甜而不鹹 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就已經有筒仔米糕的記載,但當時的名稱為「盤遊飯」。制作筒仔米糕時,先將糯米與香菇、紅蔥頭、醬油、鹽、酒、油等一起炒香,然後再將切片鹵蛋、肉片或是肉燥放入小筒子中,再放入炒過的糯米料,之後再蒸。等熟了之後,倒扣於盤上,淋上甜醬及香菜,就成了筒仔米糕。 糯米料除了基本的香菇之外,也有人放入蝦米、肉片等材料。而筒內的材料除了肉片、鹵蛋外,也有人以蓮子、鹹蛋等替換,創造不同的口感與風味。 筒仔米糕在早期農業時代是以竹筒當成盛具,但後來多以小鐵筒為主,現在台灣甚至有店家直接以免洗紙杯制作。雖然筒仔米糕與竹筒飯都以小竹筒當成盛具,但口感差異極大。 南部筒仔米糕花樣較多,部分地區與北部類似,也用海山醬,但甜度較低,更多店家只用肉燥。台中清水“阿財米糕”、鬥六公正街“阿賜米糕”都是超人氣筒仔米糕,這兩家店都不使用海山醬,而以自制肉燥再加入一匙蒜茸,口味稍重。 更多台灣行程線路推薦...
甜不辣指的的魚糊被制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和尺寸,長時間油炸後,在肉湯中煮熟。食用前,將魚糊塊從肉湯中撈出,悶在褐色的醬汁中。它是台灣人所深愛的一種彌漫著濃郁的香味而且百嚼不厭的美味。甜不辣基於日式雜燴,口感更加甜香,並配有更硬的魚豆腐和獨特的醬汁。完成魚豆腐的制作後,還有很多的工序。在小攤販的美食車上用小碗乘些許湯汁和醬汁,攪勻後去品味這種屬於台灣的獨特美味吧。這種屬於台灣的獨特美味吧。 【吃上一口潤餅想起了阿母親手做的香噴噴早餐】 潤餅是閩南地區及台灣地區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高麗菜(卷心菜、包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面皮把各種菜肴制成的餡料包卷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將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卷”,別有一番風味。由於包潤餅的過程一般由家庭成員一起完成因此特別有利於親情及民俗的交流 “潤餅”又叫“薄餅”,原是廈門的小吃,後來成為閩台地區的小吃,餅皮薄而柔嫩,包裹鮮美可口的餡料來吃,鮮嫩香甜!餡料采用高麗菜、冬筍、紅蘿蔔、豆幹、海蠣、蝦仁、五花肉…等食材切成細絲、炒香後,以薄餅皮包裹,再放點海苔、芫荽、花生酥,再抹一點辣醬,吃起來酸、甜、辣、鹹、鮮…百味俱全,營養豐富。廈門人每逢“過年”、“清明節”等,便有吃薄餅習俗。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名臣的蔡復一有關。 【誰家的阿母最香噴噴的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閩南、台灣等地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裏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小吃介紹:擔仔面又有人叫“肉臊面”,肉臊其實是鹵肉的一種,當前成為了台灣南部的一種經典小吃。台灣的鹵味、特別是鹵肉,是揚名海外的,肉臊是台灣的當地方言,意思是剁碎或切碎的肉,用較甜的鹵汁鹵過,再切丁、加上新鮮蒜瓣一起炒,非常的香。炒好以後加入面中,就是擔仔面了。特色:特點便是裏面的肉臊是用木炭火烤的。按照當前的做法,擔仔面裏面一般會加一只蝦進去,而肉臊是用鹵肉來爆炒而來。 原料:肉臊(純瘦肉的鹵肉),蒜,油面.值得註意的是,擔仔面的面又不是一般的面條,而是一種叫做“油面”的面條,這種圓形的面條口感爽滑彈牙,相互不粘連,很能與肉臊的口感相搭配。 更多台灣行程線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