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語:たんご)是日本大和民族一個傳統節日,又稱端午節(端午の節句、たんごのせっく)、菖蒲節(菖蒲の節句、しょうぶのせっく)或男孩節(こどもの日),在日本已有悠久的歷史,與人日、上巳、七夕、重陽統稱為“五節句”。 雖然日本的端午節是由中國傳入,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節日。 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農歷,改用新歷,於是端午節的法定日期也改為新歷5月5日,但部分地區的端午傳統行事仍依照舊歷日期進行。日本政府自1948年起把新歷5月5日定為兒童節,列為公眾假期,也是黃金周長假期的最後一天。 傳統習俗 1.使用菖蒲及其他當季花草 菖蒲是日本端午節的必備節物,還有艾蒿、蘭草、花菖蒲、燕子花等都是端午節的當季花草。菖蒲在日本不單有禳邪避瘟的作用,其劍狀的外形令人聯想到斬妖除魔,加上其日語讀音與“尚武”、“勝負”相同,更是勇武的象征。在端午節時,人們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稱為“軒菖蒲”,或用來鋪屋頂,稱為“菖蒲葺”,睡覺時把菖蒲墊在枕頭下,稱為“菖蒲枕”。又有些人會在農具甚至家畜身上插菖蒲。還有把菖蒲插在頭上或制成菖蒲鬘、菖蒲缽卷等首服,據說菖蒲缽卷可以治頭痛,而給男孩子戴菖蒲缽卷也有尚武的意義。菖蒲也是端午節供奉神明的供品,全國多個神社都會舉行祈禱消災祛病和延年益壽的菖蒲祭,祭品為古式神饌,包括菖蒲與艾草,以及粽子、麻糬等食品。家中的神壇也會放上菖蒲。人們又會喝菖蒲酒和用菖蒲水沐浴,日本把用菖蒲水沐浴稱為菖蒲湯,不但在家中自行用菖蒲煮水沐浴,錢湯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進浴池裏供客人泡澡。不少神社如春日大社、鶴岡八幡宮等都會舉辦菖蒲祭神事。 2.應節裝飾 日本人過端午節不但會擺飾以應季花卉為花材的華道作品,還有很多應節的裝飾,稱為五月飾,主要有驅邪和尚武的含義,也是包含對家中男孩健康的祝願。五月飾可分為於屋內擺放的屋內飾(屋內飾り)和掛於室外的屋外飾(屋外飾り)。
屋內飾主要有五月人形,有男孩的家庭都會在端午節於家中陳設。五月人形的原型都是日本歷史上或傳說中的著名的戰士,人物隨著時代有所增加,包括上古傳說中的神武天皇、神功皇後,鐮倉時代的源義經、武藏坊辨慶,戰國武將豐臣秀吉、加藤清正、伊達政宗,江戶幕府首位將軍德川家康,以及童話故事中的金太郎和桃太郎等,這些人偶的服飾一般依照歷史上或傳說中的代表戰鬥服飾制作,並配以武器,造型則是可愛的孩子模樣,故稱為“孩子大將”(子供大將)、“腕白大將”(わんぱく大將)。也有些人會在家中陳設仿照各武將所使用的鎧甲制作的模型鎧甲。兩者都是祝願男孩健康成長,成為勇敢的人,並有保佑男孩的意義。 室外飾主要有武者繪幟和鯉魚旗。武者繪幟是繪上武將圖像的浮世繪旗幟,掛在室外。鯉魚旗是布制或紙制的圓筒空心、上繪鯉魚圖案、可隨風飄舞的旗狀物。
一則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鯉魚不畏艱險、逆流而上的堅定信念,與來到龍門前奮起一躍時的決然態度,是勇敢的象征;而鯉魚跳過龍門就化成龍,有出人頭地的吉祥意義。 另外又因為鯉魚離水後不會掙紮,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動不動,甚至身受刀傷也依然不動,這種從容就死的凜然態度,代表危難之際能夠鎮定自若地獻出生命的勇敢精神。故此鯉魚旗寄托了對男孩健康成長、奮發向上,將來出人頭地,成為勇敢戰士的祝願。在藍天上飄揚的鯉魚旗,看上去有如在碧水中暢遊的鯉魚,是代表夏季的景物。傳統的和紙鯉魚旗以埼玉縣加須市的出產的最為著名。 3.放風箏 放風箏習俗起源有多種說法。端午放風箏的現存的最早可靠記載是寬政年間,因為濱松一帶端午期間有強風從遠江國吹來,被稱為“遠州之勁風”(遠州のからっ風),人們就放風箏慶祝兒子誕生。 此習俗至今仍在關東以西至中部地方流行,而這些地區的男嬰出生後過的第一個端午節,父母都要放風箏祝福兒子健康幸福地成長,稱為“初凧”。一些地區有較大型的端午放風箏活動,例如5月3至5日在埼玉縣春日部市江戶川旁舉行的“放莊和之大風箏祭”(大凧あげ祭り)就有日本最大、達“百疊敷”大的“莊和之大風箏”(莊和の大凧),靜岡縣濱松市在5月3日至5日舉行的濱松祭有放風箏合戰,滋賀縣東近江市源於江戶時代端午節習俗、現於5月下旬舉行的八日市放大風箏(八日市大凧揚げ)會放一只長1.3米、闊1.2米的巨型風箏,並以“近江八日市的放大風箏習俗”(近江八日市の大凧揚げ習俗)名義列入日本選擇無形民俗文化財。
4.賽馬、騎射與射箭端午節有不少習俗與馬相關,這是因為“午”代表馬,其中最常見的是賽馬和騎射。端午節前後,日本各地不少神社都會有賽馬和流鏑馬的神事,有些依照新歷日期舉行,有些沿用舊歷,也有些在6月接近舊歷端午節的日子進行,全國各地於端午節期間舉行的流鏑馬神事超過30個。其中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的賀茂別雷神社(通稱上賀茂神社)於新歷5月5日舉行的的競馬會神事、左京區的賀茂禦祖神社(通稱下鴨神社)於新歷5月初舉行的流鏑馬神事以及靜岡縣富士宮市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舉行的流鏑馬祭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上賀茂神社的競馬會神事為新歷5月,在5月1日會先舉行“足汰式”(初賽)。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也源自宮中端午行事為新歷5月15日舉行後,5月5日的流鏑馬神事也被視為葵祭前的儀式。 5.迎田神、插秧祭、女之天下 日本農村在古代端午節舉行的迎田神和插秧祭,現代多由神社舉行,稱為禦田植祭(お田植え祭),是祈求五谷豐登的祭祀儀式,也是負責農事的女性休息、遊玩之日子,現時一些地區對端午節的別稱如愛知縣和德島縣稱5月4日為“女之晚”(女の晩)、高知縣山區稱端午節為“女之天下”(女の天下),以及女之夜(女の夜)、女之家(女の家)、女之宿(女の宿)、女之屋頂(女の屋根)等別稱,以及一些地區在端午節以女性為主人、男性為客人,或讓女性優先享用菖蒲湯的習俗,都反映端午為女性休息遊玩日的古風。
如愛媛縣今治市大三島町的大山祇神社於舊歷五月初五舉行的禦田植祭、東京都中央區築地的波除稻荷神社於5月6日舉行的禦田植祭、奈良縣吉野郡天川村的天河大辨財天社於新歷5月舉行的禦田祭等,都仍依照古俗選出年輕女性為早乙女來進行儀式。鹿兒島縣霧島市隼人町的鹿兒島神宮的禦田祭除了選早乙女外,還有選年輕男性為早男,與早乙女一起進行儀式。有些地區神社雖然有舉行禦田植祭,但已經沒有再選早乙女,而是由男性進行儀式。
6.模擬戰端午節的模擬戰習俗包括上面提及的以菖蒲刀或菖蒲太刀互相擊打的模擬格鬥遊戲,在明治時代之前還流行打石戰。打石戰本是為了逐疫祛病,後來從兒童遊戲發展為成年人的武鬥。自鐮倉時代開始,打石戰成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因其危險性而屢次禁止,可是成效不彰。直至明治時代仍有些地方保留此習俗,現代已經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