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華家的“雙黃金華火腿瑤柱裹蒸粽”一直深受追捧,轉眼間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將近,吃粽應節當然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活動,今年奇華餅家也制作各款配搭優質又滋味的粽子!下面和HopeTrip小編一起來看看網紅港粽奇華的發展歷程吧。 奇華於1938年由黃業榮創辦,開業之初只是香港上海街一家僅三名員工的小型糖果雜貨店,名為“奇華食品公司”。創辦不久即遭逢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奇華用簡陋的工具和有限的材料烘制光酥餅和杏仁餅,竟大受市民歡迎。1944年改以售賣中式餅食為公司主要業務,更名為“奇華餅家”。 在創辦人黃業榮“貨真價實,如不對辦,原銀奉還”的經營宗旨下,奇華積極拓展業務,相繼加入嫁喜禮餅、中秋月餅、中式餅食和面包西餅,規模漸大。 80年代香港已興起西餅,時髦又較中式禮餅便宜。而傳統禮餅因分店相對較少,銷售員又大多是中年人,使年輕客戶卻步,日漸式微。 創辦人黃業榮之子黃錫祥於1995年接手奇華,並銳意改革奇華品牌形象及產品包裝,推出有以“香港終於有手信”為口號的“香港奇華手信禮盒”。奇華現由第二、三代共同經營,除在香港有超過50間分店外,在內地、澳門、台灣以及美國都有分店。 作為香港地道的中式餅食,奇華餅家每一家門店的所有產品,都需從香港總部直接進貨。在黃錫祥看來,奇華絕對僅是一家“奇華食品廠”,奇華的出品都是良心出堅持品質為先選材嚴謹。 黃錫祥回憶,當年父親黃業榮經營奇華,香港仍然流行月餅會,顧客提前入會每月供款,一到中秋就可到餅家提貨。如果不設限制,當時奇華可以收取兩萬份月餅會訂單,但為了保證出品,父親只會收取一萬三千份訂單。 “我對食材的高質素很堅持,近乎固執。因為我希望奇華的每一個產品,都能做到最好。用心制造,而不是賺錢為先,顧客對奇華的贊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黃錫祥回憶,數年前他曾獲內地邀請設廠,但考慮到品質監管的問題,奇華依然堅持香港原廠生產。 “如果我不革新包裝外觀,在30年前奇華可能已經沒落。”黃錫祥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式餅店不僅產品線狹窄,而且只用紙袋裝餅,包裝簡單。奇華引領香港其他餅店,開風氣之先,率先改良月餅包裝,更換沿用60年的嫦娥月餅盒。 今日的奇華,餅食種類已經中西結合,西式的蛋糕曲奇同樣有售。“奇華一直在迎合潮流,但會堅持傳統餅食。每年奇華都會推出新產品吸引消費者。 傳統廣式月餅,主要是雙黃金黃蓮蓉月和雙黃白蓮蓉月。奇華與經營藥材的香港老字號余仁生合作,推出陳皮豆沙月,推出當年就賣斷貨,混搭效果更讓豆沙月起死回生。奇華還推出熊貓嫁喜禮盒和熊貓嫁喜禮券,與香港畫家阿蟲合作在熊貓喜禮盒上配以"眼裏有黑白、心中無是非"字句,改良喜禮盒包裝,進一步拓展年輕族群市場。 奇華餅家第二代掌門人黃錫祥早在1964年中學畢業後就曾加入奇華,但起初無法適應傳統餅家枯燥乏味的工作,一年後便離開奇華,在重新執掌奇華前,投身財經界近十年。 大多家族成員均在其他企業和行業工作後,才加入家族企業。比如,奇華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黃嘉傑(第三代)在美國從事銀行業5年後加入奇華。奇華餅家執行董事黃嘉偉原本從事建築業。十年前在一次與父親黃錫喜(奇華第二代)通電話時得知奇華計劃在香港大埔工業村興建廠房,便毛遂自薦負責此項目,回到奇華。 執行董事黃嘉信(第三代)在2003年畢業後投身香港廣告業,父母一直支持他走自己的路,因此他沒未想過會加入奇華。2006年因母親不幸患癌,在治療期間得到家族成員的支持,對此非常感恩,便在3年後回歸家族公司。 黃錫祥感恩第三代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公司,把新概念帶進奇華,將傳統與新式相融合。傳統香港餅食種類不多,需要創新元素,但又不能走得太遠。老一輩就好比在傳統的圈內,新一代在圈外,兩代人互相拉扯,他說:“他把我拉出一點,走得太遠我又把他拉回來,維持老字號品牌。品牌是死的,但總可以擴大延伸。” 奇華家族成員分別負責不同業務,家族成員都會尊重各業務負責者的決定,若有意見分歧,大家便通過會議協商。 黃錫祥認為,有效地取得共識的關鍵,是由一個思想開放的人擔任龍頭,引導大家發表意見,快速做出決定:“如果所有人都平起平坐,一定會爭持不下,尤其是口味與審美事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所以一定要有人主持大局,但他不會以自己做標準,要逐個管理層詢問,還要收集不同階層員工意見。” 在香港,很少企業會由叔姪、堂兄弟濟濟一堂共事。黃嘉傑認為,無論對方是不是家族成員,只要大家齊心合力、把著眼點放在工作上,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好。黃嘉偉和黃嘉信則指出,把家族與企業揉合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在實踐中找到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