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的非遺尤其多,民以食為天,非遺美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一道非遺美食就是一個故事,傳承著其獨特的歷史味道,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珠海12大非遺美食,看看那些舌尖上的“非遺”
1、艾餅 “艾餅”又稱“艾糍”,是白蕉鎮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一種特色食品。每到春季,田頭、水邊會長出一叢叢青翠的艾草,將嫩艾葉采回,經處理後加水與糯米粉一起調搓,揉合後分成小團,包進花生、芝麻等餡料,捏制成一個個綠色的小糍粑,按壓成形,用鍋隔水蒸熟即可。 2、大赤坎叉燒排骨 鬥門傳統美食,傳承嶺南叉燒風味而又獨創醬料配方及加工工藝。選取本地農家幼骨豬的新鮮肩頭肉、肋排肉,醬料腌制晾幹後入特制烤爐以荔枝木柴火烘焙,熟透出爐。食之酥脆柔嫩,清香繞喉。 3、上橫黃沙蜆 黃沙蜆是產自鬥門蓮洲麻溪河段的野生貝類,蜆殼金黃,肉質飽滿,。“上橫黃沙蜆”的捕撈和烹調的技藝均有一套獨特的方式方法,非當地人一般捕撈不到上好的黃沙蜆。每年農歷二月至四月是黃沙蜆最肥美的季節,珠海本地及中山、江門等周邊地區的食客紛至沓來。 4、橫山鴨紮包 橫山鴨紮包是鬥門區蓮洲鎮一種民間傳統美食,它與上橫黃沙蜆、粉洲禾蟲、橫山粉葛並稱為蓮洲“四大美食”。橫山鴨紮包是個統稱,它包括鴨腳包,鴨下巴包(俗稱鴨下鏟包)和鴨翼包,均是用鴨腳、鴨下鏟、鴨翼、鴨肝、鴨腸和肥豬肉采取獨特的方法腌制晾曬,捆紮而成,自清朝光緒年間至今已傳承一百余年。 5、金巢琵琶鴨鬥門乾務虎山村金巢琵琶鴨,傳承延續百年,運用傳統燒制方法,選取肉質細嫩的白毛母鴨,脫毛開膛、清洗濾油、配制醬料、腌制鴨身、晾曬風幹、烘爐燒烤,歷經多道工序後才能出爐。出品色澤均勻,口感甜而不膩,脆中爽滑。 6、客家鹹茶 白蕉鎮客家鹹茶源於漢代的擂茶,其摒棄傳統擂茶中的葷食,並予以發揚改進。主要食材為茶青、花生、黃豆、芝麻、生菜、油嘜菜、西洋菜、豆角香菜和生蔥,經過炒、燒、調味等數道工藝制作而成。 7、唐家灣茶果 流行於珠海唐家灣民間的糕點美食俗稱“唐家灣茶果”。茶果一般按節氣制作,春節的大龍糕、端午節的蘿兜粽、中秋節的芋頭糕等各具風味。常見於農家的茶果品類還有欒樨餅、五指摣、蘿蔔糕、葉仔、糖環等達40多種。 8、淇澳銀蝦醬 淇澳銀蝦醬原產於珠海市唐家灣鎮的淇澳島、淇澳村,是一種地方特色的調味品。它最早是起源於島上的漁民將網底很多賣不起價錢的牛毛小蝦——即銀蝦,跟特產的粗鹽混同搗爛,用來佐餐,卻非常鮮美,自此流傳開了。制作銀蝦醬是有季節性的。主要是受銀蝦出產的季節影響,也就是每年的農歷八至十月。 9、鍋邊糍“鍋邊糍”顧名思義是在鍋邊做成的糍,是鬥門農村居民家喻戶曉的午間小食。有蝦米、蝦糠、鱩幹、芋頭、蔬菜等烹成上湯,味道卻非常鮮美。鍋邊糍做法雖簡單,味道卻非常鮮美。先用蝦米、蝦糠、鱩幹、芋頭、蔬菜等烹成上湯,再把米粉攪成米漿,用熱水泮粉,用勺子把米漿瀨在鍋邊上。 10、蝦米糍 蝦米糍在鬥門有很長的歷史了,本地區最早制作“蝦米糍”應是八甲的漢坑、獅子頭等地的客家人。一層層雪白的米粉層疊,上面綴著蝦米和蔥粒,口感彈牙,咬下去有來自蝦的鮮味鹹香和粘米的綿糯。 11、蝦堆 蝦堆曾是鬥門墟最出名的特色小吃之一。把蘿蔔、上肉、鱩幹切粒,用蔥花、油、鹽、生抽炒香作餡料,加上米粉漿,放上1-2只焗熟的蝦,在油鑊裏炸至金黃色,酥脆鮮香的蝦堆就出爐了。 12、蓮洲禾蟲 禾蟲風味獨特,蒸、炒、煲、燉、焗都可制成美味佳肴,還可腌成鹹禾蟲,曬成禾蟲幹,甚至搗爛制成禾蟲醬。用新鮮禾蟲和曬幹的禾蟲一起煲的湯,兼有香味和鮮味,令人齒頜留香,回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