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頭港出海口處,面積一平方公裏。島上有海濱浴場和食宿設施,因為面向外海,海水潔凈,是市民消夏勝地。 島上有兩座分別建於元代和清代的天後宮,故稱媽嶼。該島也被稱為“放雞島”,因為舊時出海的船只經過這裏時,都要拿一只活雞在天後宮放生,久而久之,島上就成了雞的王國。1860年英國在此設立海關,對當地施行殘酷掠奪,殖民主義者販賣勞工也是在這裏集中出發。許多人未等上船就被折磨至死,島上曾發掘出大量勞工屍骨,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國的鐵證。 島上最高處海拔41米,是海灣大橋的天然橋墩。山上還建有一座巨型觀音塑像。 媽印石:來到碼頭,海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叫它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跡。說來也怪,這媽印石不論潮漲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老媽宮:創於元代(1271至1368年),是粵東沿海最早媽宮之一。明萬歷四十八年南澳副總兵何斌臣拓新之,其所撰碑記堪稱媽廟史學瑰寶,已被重刻嵌墻。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擴建,1984年由港胞捐修,1993年“媽生”日重建落成。廟建築335平方米,恢宏典雅,富麗堂皇,並築石牌坊、大戲台、壽星石雕、亭閣、碑廊、放雞立體嵌瓷台等。 新媽宮:創於清。傳說來汕辦洋行泉州人吳氏,請先生選中老媽宮數十米遠處作墓地,吳來看地,忽見一個大香爐,經打聽知它是媽宮的,是“自己飛來的”,便帶頭捐資,經3年多於此建起新媽宮,比老者規模更大。1983年,由市旅遊公司牽頭,普寧人泰僑張伯花先生捐7萬多元,公司也捐約1萬元,合力重修。同年,張華雲撰、高煜書碑記豎於廟前。門壁保留清代由100多塊石雕石和規格石砌成,古色古香。龍柱工藝超凡,嵌瓷艷麗精美,木雕巧奪天工。 海龍王廟:這是閩粵罕見之廟。處於老媽宮戲台背後,創於清初,鹹豐十一年重建老媽宮時修之。1988年,新加坡北海宮主持人張德法,夢海龍王請他回祖國修廟,便先返故鄉福建尋廟而無獲,後聞媽嶼有廟,登島果然尋獲,便為首帶動共108名華僑樂捐而重修之,於1989年11月2日事竣。著名嵌瓷世家許梅三(已故)及其兒子,所嵌雙龍奪寶、花鳥、英雄等佳品,熠熠生輝。是當代潮汕工藝珍品代表作之一。 望海觀世音:望海觀世音巨型石雕站像屹立在全島峰巔尖山頂上,由白石精雕細刻而成,望海觀世音菩薩巨型站像,莊嚴高聳,露於綠叢,為乘車從海灣大橋而過者所矚目,贊嘆不已。 東海普陀山寺:在新媽宮東南墻邊,創自清乾隆甲午年(1774),現存大殿後墻,搭篷奉供佛像供善信祭拜,政府宗教部門已批準重建,正在籌資。寺有兩塊重要文物碑刻幸存,一是“東海普陀山”寺匾,上下小字刻“廣東南澳鎮標右營把總姚高敬題”、“乾隆三十九年(1775)二月谷旦立”;二是“開山三寺正瑞和公蓮位”碑,內載正瑞大和尚共創三寺(其一東海普院山寺)、重興五寺、修路50余裏、修橋70余處,堪稱大德。 海關:這是潮州新關,由中國人管理,也稱“常關”,為營仔山上兩座平房。鹹豐三年(1853年),潮州與香港貿易猛增,粵海關就在媽嶼設海關,築兩座各150平方米平房(市文保單位),因此前在庵埠已設海關,故媽嶼者稱“潮州新關”,同治二年即1863年遷入汕頭市,1901年被潮海關接管。7年後在島南靠海處,又設立潮海關,由外國人掌管,故也稱“洋關”。建一座兩層洋樓為洋人頭目稅務司等所住(2002年被拆),附近再建兩層大洋樓為海關人員住(俗稱“引水樓”,1991年因屬危房被拆)。 天然海浴場:海浴場位於東南面,可遠眺南澳島,近觀鹿嶼,是約100米長月眉形海灣。沙灘平坦潔白,海水碧透清綠,是沐浴天池。兩側鳳、鸞二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海灘中間,突起一座小石峰,裂痕片片似花瓣,故被稱為“牡丹峰”,與左右山形成“鸞鳳朝牡丹”佳景。灘頂木麻黃綠樹成帶,可供泳者避暑。沖淡室、餐飲室、酒樓為泳者提供種種方便。浴場海蝕岸石刻著賴少其頌媽祖詩、曾鳴“南島奇峰”、陳大羽“聽濤”等絕筆,為島增彩。 此外,島上還有雙忠廟、伯公廟、友誼亭、觀海亭、醉潮樓,和附近鹿嶼燈塔等古跡新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今交通方便,於海灣大橋下西側碼頭,停車然後乘船約1公裏遠即可登嶼,已成為潮汕遊熱點。 |
由人民廣場碼頭乘渡船,20分鐘可達。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NT$ 5155起預訂
NT$ 2445起預訂
NT$ 2700起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