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佛塔,在峪中古寺前,金代建。寺殿的後檐下有一口井,因嚴寒不凍,幹旱不涸而得名天井。今寺廟蕩然無存,唯井與浮屠尚存。多寶佛塔是1976年大地震幸存下來的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築。塔高3丈5尺,青磚砌成,八角形狀,共7層,塔身各層的每個角上各懸掛一個銅鈴(現已丟失)。塔的結構第一層較高,以上6層之間距離較小。塔的四面各有一個2尺高的小碹洞,內雕佛像。塔南面的碹洞上鑲有一塊白色石板,上刻“多寶佛塔”四字。在東、西、北三面的碹洞上方雕刻有花紋。碹洞兩側刻有對聯。東側為“何群震振,持國握乾坤”。北側為“尋聲周沙界,慈非滿大千”。西側為“法權超苦海,仙樂引群生”。塔座上沿雕有16個小石佛像,八個角上各有一個小碹洞,內各有一個磚雕小佛像。因年久失修,塔基有損,1984年12月24日唐山市文化局撥款重修塔基。 在多寶佛塔的西側,原有一座北朝南的彌勒寺,後改名為“靈雲寺”。據《灤縣誌》記載,該寺建於金代,寺內有香火地四畝,正殿為滿堂佛,供奉佛像幾百尊,大者6尺許,小者尺余,神態動作各異。彌勒寺的兩側各有一座廟宇,東側為窯神廟,西側為關帝廟。多寶佛塔東側約50米處,有一座丈高10余層的磚砌小斜塔,向西北方向傾斜20度許。塔身中部鑲有一塊青石,上有正楷刻字“白雲法師墓”,當地人稱“和尚墳”。斜塔和靈雲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已無跡可考。 多寶佛塔北面的山名為白雲山,因雨後常有白雲繚繞而得名,又稱自來峰。此處清代以前風景優美,為“灤州十景”之一——“秋嶺松雲”。當時夾路長松,四周青障。知州吳士鴻遊此題詩:“選勝探奇幾定蹤,更尋僧舍曳疏筇。靈湫濤出秋千鑒,鷲嶺飛來十丈峰。松澗陰深時見鹿,岫雲舒卷每從龍。倦遊未忍言歸去,百八聲傳別院中。”清邑人汪鑒詩雲:“礦懷隨處寄遊蹤,峻嶺嵯峨自倚筇。颯爽松濤常帶雨,溟蒙雲氣欲遮峰。巖巔剎古飛靈鷲,湫底波澄隱蟄龍。倦拂石衣聊小憩,遙天陡落一聲鐘”。清邑人李恩捷詩雲:“貪尋勝事覓遺蹤,穿破芒鞋更曳筇。澗底長流不宿水,雲間高聳自來峰。潭深帶月開金鑒,松老無風起臥龍。自是名山藏古剎,等間清磬問疏鐘。”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