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縣城東四公裏有一個村子,名叫武家那,武家那村外,綠樹紅墻掩映之下,有一座風格古樸的院落,這就是武植祠和武植古墓。《水滸傳》說:“武大郎,清河縣人氏。”其實,武大郎原名武植,與《水滸傳》中描寫的相貌醜陋的矬子形象完全兩樣。 武植,字田嶺,明朝永樂年間清河縣武家那村(古稱孔宋莊)人,祖籍是山西晉陽郡人,元代由山西遷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武植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武大郎聰明好學,曾做過染房學徒,深得老板賞識。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能文善武,中年中進士,任山東陽谷七品縣令。他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愛戴。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時,發現楠木懸棺。根據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從根本上不是施耐庵筆下的 “三寸丁,谷樹皮”形象。 如此剛正之人,為何在《水滸傳》中變成另一副模樣?原來,武植有一少年同窗黃堂,黃堂名落孫山後,不幸家中又著了大火,便去找時任山東陽谷縣令的武植借錢。他來到陽谷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植一面,因為武植一直忙於政務,無暇顧及黃堂。黃堂以為武植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泄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墻上寫了很多武植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植形象的圖畫。黃堂回到家中時,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子亮亮堂堂。黃堂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植得知黃堂的遭遇後就派人送來銀錢,並幫著蓋好了房子,本想一切準備妥當後再告訴黃堂。黃堂懊悔不已,急忙趕回陽谷縣,把他一路所寫所畫的東西全部塗抹掉。誰知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並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蓮,是清河縣黃金莊村人,與武家那相距不到兩公裏。黃金莊《潘氏家譜》記載,宋末就有潘氏居住,因為過去常年鬧水災,這裏地勢較高,從未受患,並且土壤肥沃,集市繁榮,堪稱“寶地”,故名黃金莊。潘氏金蓮並非是淫蕩不羈、毒殺丈夫的淫婦,而是一位識文斷字的名門淑媛,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 對,毅然嫁給了家境貧寒的武植(當時武植還沒有中進士),夫唱婦隨,安居樂業,是一位典型的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並於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墻、大門、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樓,並撰寫碑文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
清河縣---渡口驛公交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NT$ 33起預訂
NT$ 163起預訂
NT$ 259起預訂
NT$ 250起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