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清真寺因建築規模宏偉壯觀、風格獨特而馳名全國。該寺正門坐西向東,仿北京柴紫禁城午門樣式。 進入前院,南北各有義學堂,中間是一座高20米的兩層建築望月樓,又稱“班克樓”穿望月樓,中院有南北配殿,拾級而上,正中便是精臻美觀的花殿閣,木雕字畫,出檐深度大,極富明代木質建築特色。 後院正中便是規模宏大的禮拜大殿。大殿前、中、後三殿合一,面積1950平方米。大殿頂部飛檐四出,角亭對立。其後室殿部分呈方形,殿頂起六角形的亭子,頂子用方木疊落成藻井形式,使大殿更顯莊嚴,舉目全寺,樓台殿閣,成垂一線,重重院落相套,橫向配以門道、石橋,使寺院對稱、協調、肅穆、大方。 相關背景: 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後在建文、永樂、萬歷年間幾經修葺,特別是在崇禎年間進行了擴建,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據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修繕金鑾殿,從南方伐來大批大料經運河北上,船經泊頭馮家口時,李自成已率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當時,泊頭在朝的回族官員禦史石三畏、禮部沿書余繼登,用這批木料修繕了清真寺。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