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順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臨召當時的武康名僧玉琳進京﹐對之“慰勞優渥”﹐送居萬善殿﹐不時前往“臨訪道要”﹐“恨相見之晚﹐特賜號大覺禪師。”後又晉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名聞一時。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國師只身雲遊﹐掛單於淮安府(今淮陰)慈雲寺﹐八月十日說偈跌坐而逝﹐為佛法作了最後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來興隆此一方道場。玉琳國師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時沒下落﹐現正在尋找﹐相信會有重現的一天。他是歷史上作為國師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圓寂之所﹐詔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置香火地﹐命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此寺﹐欽賜《慈雲禪寺》匾額﹐改庵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鐘﹑鼓二樓﹐東﹑西牌樓,上書為朕親臨﹐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殿院前後五進﹐依此為山門殿﹑金剛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大山門上懸掛著雍正皇帝欽賜匾額﹐殿內佛像莊嚴﹐殿宇華麗壯觀﹐寺內花木蔥郁。其後﹐又屢蒙皇帝賜紫衣袈裟﹑賜藏經﹑傘蓋經﹑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躋江淮﹐成為大叢林。乾隆帝曾二度於南巡時到寺內瞻禮﹐欽賜匾額《慧照常圓》﹐
並留下詩文《慈雲寺瞻禮》﹑《慈雲寺瞻禮叠庚子詩韻》…… |
慈雲寺是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裏運河南岸、花街與文廟之間的一座佛寺,以國師道場著稱。慈雲寺至遲建於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順治帝所封的“大覺普濟能仁玉琳琇國師”在此圓寂[1]。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令由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慈雲寺,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慈雲禪寺”占地25畝,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五重殿宇,其中國師殿為慈雲寺獨有。乾隆帝南巡時曾多次遊覽該寺。鹹豐十年(1860年),撚軍攻打清江浦時,慈雲寺毀於兵火。1882年重修。1918年,重修的大雄寶殿再度毀於戰火。1949年以後,住持大禪被趕出寺廟。慈雲寺先後被花紗布公司和五金公司占用。1986年,江蘇省政府將慈雲寺列入省重點寺廟[2]。1993年,五金公司倉庫搬出慈雲寺。1994年,慈雲寺開放。免費開放。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