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寺原名千華寺。自寶誌創寺以來,已逾1500余年。據《寶華山誌》記載:“寶華律宗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剎最上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令寶華山律院住持、律師赴京放皇戒(即授禦戒),寶華的名望隨之日高。 該院先後授戒70余期,全國僧尼均來此受戒,以為正宗。不僅聞名全國,而且享譽海外。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不少僧尼曾來此受戒。解放後,1955、1957和1992年三次舉行授戒活動,受戒僧尼1000多人。 隆昌寺非但聞名全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譽,慕名來此禮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都曾向隆昌寺贈送過玉佛、石佛和銅磬等法器。隆昌寺對東南亞佛教的影響很大,對日本的影響更甚於泰國。 隆昌寺為明清古建築。坐南朝北,山門朝北開,廟大門小。 從大雄寶殿(殿內供奉有香港寶蓮寺贈的高7.84米的“天壇大佛”)縱軸線向前延伸到大悲樓(韋馱殿)一側是東寮房,另一側是西寮房,其結構方正,對稱嚴謹,主次分明,回廊環繞,稱之為四合大院,其建築面積有7240平方米,使用面積5725平方米。 沿著北端西側向東建造的有齋堂、下客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銅殿和無梁殿小院,還有祖祠堂和師姑樓小院,這七個小院組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方形廟宇,院中套院,亭台樓閣布局合理,所設置門道回廊相隨,院與院相通,非常巧妙。 這種組合布局,主要是與律宗道場傳戒所設十四個堂口有關。隆昌寺的總體造型藝術,體現了明清朝代的建築優點。 隆昌寺規模宏大壯觀,鼎盛時期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現存的幾口大鐵鍋一次即可煮米千余斤。寺內尚有大雄寶殿、韋馱殿、銅殿、無梁殿、戒壇、大悲樓、大寮、布薩堂等數百間。 銅殿: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是神宗皇帝生母慈聖皇太後捐金二千建成,至今已400年。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外有石柱方亭。結構精巧,雕刻細膩。殿高7米,闊4.5米,深4米。其梁、棟、櫨、桷、窗、瓦、屏、楹均以銅為之,故名銅殿。 殿內原供觀音大士像,四壁刻畫有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欄圍護,有石階上下。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再登寶華,書題銅殿額“蓮界雲香”。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亦題匾“寶網常新”。銅殿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無梁殿:銅殿兩側為無梁殿。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左供文殊,右奉普賢。均為單檐歇山頂,三間兩層樓閣式,面闊7.62米,進深二間5.62米。 整幢建築無梁無柱,不用寸木,內部純系磚壘拱券,外部是仿木結構殿堂形磚雕,出檐短,起翹低,似北京北海無梁殿。夾墻內有石級上下,僅容一人。 門窗皆呈圓拱形,上雕雲紋和二龍戲珠圖案。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拜經台:拜經台位於寶華山西部峰頂,又名曬經台、會君台。 上有巨石如台,相傳是梁武帝會寶誌處。民國時,張治中將軍曾在此著文追述民國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之役,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並建立巨碑,立於拜經台上,以誌紀念。後為日軍所毀。 戒公池:戒公池在山門前,長寬約30余米。池周圍用石塊壘砌,池側有20多棵銀杏樹,樹齡約400余年,最大的樹身周長3.2米,高30多米。 山誌載:戒公池是秦淮河兩源頭之一。日供數千人用水,“雖旱不竭,天光水影交映,而寺宇林木若入冰壺玉鑒中。”池中有怪石,名曰象鼻,露出水面。水盈則漲,水落則縮。石上有樹,名曰娑羅,長年枝繁葉茂,終輒一米多高。樹始於何時?無人知曉。 戒壇:原為木質,康熙四十三年(1705),律宗第二代祖師見月大師擔綱設計營造出隆昌寺第一座石戒壇。 石戒壇位於戒堂正中,體現了律宗“不倚不連”的規範,大剎放戒時用。戒壇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上有“佛制戒壇”額。 戒壇是律宗的標誌。以後每年冬春傳戒,各地求戒僧眾蜂湧而來,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次開戒,雲集授戒者達1200余眾。凡在寶華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國名山古剎都受到熱忱接待。 |
隆昌寺值得一看,典型的為明清古建築,對東南亞佛教的影響很大,對日本的影響更甚於泰國。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