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隱寺位於招隱山。始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32),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原為戴顒私宅,戴公仙逝後,其女矢誌不嫁,舍宅為寺,遂名招隱寺。唐宋以來,寺廟幾經興廢。太平天國時期毀於戰火,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抗戰期間復遭日軍毀壞。現在經過近20年的整修復建,基本恢復了原貌。 招隱山原名獸窟山。南朝雕刻家、音樂家戴颙曾隱居於此,故改名為招隱山,又名戴公山。進入招隱山,一座刻有“宋戴颙高隱處”的石牌坊躍然映入眼簾。牌坊石柱上刻有“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聯語,前者指的是昭明太子蕭統,後者說的就是戴颙。 戴颙(377—441),字仲若,著名雕塑家、詩文家、音樂家,一生不求入仕,曾多次婉拒南朝宋武帝劉裕之邀,只以遊山玩水為樂。戴颙在音樂上有很高的造詣,畢生創作了18部曲譜,其代表作“遊弦”、“廣陵”、“止息”在民間流傳甚廣。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