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寺塔位於松陽縣城西3公裏塔寺下村。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現後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樓閣式磚木結構,六面七級,中空,可登塔頂;鬥拱瓦鎦作雙卷頭,山檐舒展平緩,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塔壁朱畫飛天,依稀可認。額榜“延慶寺塔”為沙孟海先生手書。 步入塔院,一條鵝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兩邊樹木蔥郁,鮮花怒放。前面就是那座閣樓式磚木結構的斜塔,此高38.32米,六面七級,中空,每層設有平座回廊;鬥拱瓦鎦作雙卷頭,出檐舒展平緩,頗具唐風,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 塔身閣檐匾上的“延慶寺塔”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氣度不凡,為古塔平添了幾分雄姿。 延慶寺塔經歷了一千余年的風雨洗禮,眼下,塔身出現傾斜,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古塔時,延慶寺塔塔身已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們將其稱為東方比薩斜塔。這樣一來,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種魅力。 來到塔身的平座回廊,環走塔身,靠近西北側的回廊,很明顯就能感覺到傾斜。回廊四周紅色的木廊,暗青色的古磚,塔壁朱畫飛天,依稀可認。一陣清風吹過,耳畔傳來清脆的鈴聲,原來古塔四周挑著飛檐,檐角懸有厚重的風鈴,風起稍大時便會叮當作響。 古塔第一層最高,挑出的閣檐也最寬,有四個券門,人可以從券門進入塔內,每層都有券門和閣檐。第二層高度次之,以上各層高度稍低。第六層開始,塔內有一根粗大直木剎桿,直木上有骨形木架,其直通塔頂上的鐵質塔剎。古塔頂以磚疊逐層收縮而構成,結構巧妙,工藝精湛。 越往上登塔,每層的高度?嚼叢降停閾倍仍嚼叢醬螅萌送床健Kチ榪眨跤欣畎椎摹安桓腋呱錚誌焐先恕敝小?/p> 走下古塔,沿西側的木橋漫步,展現在眼前的是幾十米的松陽歷代詩詞、碑刻長廊,幾十方碑刻鑲嵌其中,為宋代至民國的松陽碑刻,其中沈晦詩詞最多。 古塔前方是廣闊的平原,與“百仞雲峰”、“雙童積雪”等景觀遙遙相望,塔後是上方山、雲龍山、赤壁山,峰迤坡緩,徑回谷幽,為古時松陽十景之一的第八景“梅墩春色”。據說唐進士毛雲龍曾在這裏煉丹,設有煉丹泉。上方山為宋代狀元沈晦致仕後隱居之處,並墓葬於此。赤壁山原有摩崖石刻“小赤壁”三字,筆致嫵媚,饒逸有神,相傳為宋狀元黃公度手跡,後毀。巖壁上刻有“放生堰”三字,近看形跡杳無,遠視隱約可辨。雲龍山西側有一巨石酷似龍首仰天長嘯,欲騰空而飛。 相關背景:據《松陽縣誌》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行達禪師歷十寒暑,得大經綸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賜,為此發願建塔,以藏舍利。經多方籌募,於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到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 延慶寺塔初名“雲龍”,因塔址在雲龍山下延慶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稱延慶塔。與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現存塔體磚銘還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樣,足以證明此塔屬北宋原物,系唐風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風宋塔。 沈晦,字明元。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卒於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狀元。建炎三年(1129年)出守處州,歷守十九郡,累官至直徽猷閣給事中。沈晦對松陽的山水非常推崇,致仕居松陽。其《初至松陽》詩雲: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在他致仕後,便隱居在了延慶寺塔後的上方山上。 |
從縣城搭摩的,來回8-10元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