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乃用五段圓柱體花崗巖雕琢壘疊而成,下段較粗,上段較細,末端略作尖錐狀,其狀如巨筍聳立,故俗稱石筍,其南為晉江下遊,滔滔江水從有筍旁邊迂回而過,奔瀉入海.因這段石筍之故,這段江水也別名筍江。而石筍西南側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橋臨漳橋,也因此而別稱“石筍橋”。 石筍純由白色花崗巖經簡單加工而成,形狀古樸,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狀態.據《泉州府誌》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l0ll年)泉州太守高惠連曾經“以私憤擊斷石筍”。由此可推知,北宋之時,此物早已有之.石筍自被高惠連擊斷之後,直至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才補接復原.今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學者專家考證分析,此奇特之石筍,很可能是原始部族圖騰崇拜的遺物,或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生殖器崇拜,與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正中兩根綠輝巖石柱上的“濕婆圖騰浮雕”上的生殖器圖案同一源流。如果此說能夠確立,那麽這枝石筍之雕制諒系唐代印度教傳入之時.如果石筍系原來居住泉南一帶的古百越人的圖騰崇拜物,則石筍雕制之年代更久遠。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