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清有六家藥店,且“天”字號居多,其中天源德藥棧規模最大,店主為樟樹人曹氏。藥店始建清末,建築面積2788平方米,磚木結構,分正房、馬房、儲藏間、雜物間等幾部分。藥店是三進門,頭門經營藥材零售,二門經營批發,三門面積最大,主要是進行藥材加工、炮制。 天源德藥棧雖為近代建築,但采光技術卻別具一格。為使店內光線明亮,店主采取鬥拱采光的辦法,屋上面分別開著四角、八角形的雕花天窗,天窗上蓋著明瓦,同時在大門兩邊墻體上還開著兩扇窗戶,西邊山墻開砌出兩個向上豎的長條形的外窗內寬的“條窗”,這樣一來,店內的光線就相當充足了。另外房子的外墻非常特別。外側是青磚所砌,裏側是木板,而在青磚與木板之間還疊放著瓦片,據說這是為了防盜。因為,一旦有人企圖破墻入室,瓦片就會發出響聲,起到報警作用。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在我這近代建築史上實為罕見。店堂供奉神農。傳說中神農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說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被譽“藥王”。《神農本草經》就是依托他的著作。 藥店原不叫“天源德”,叫天源堂藥店,遠近馳名,生意紅火一時,後到了民國十七年間,藥店的藥品開始摻假。有一天,外地一位女俠,途經上清當眾試驗該店的一種止血藥,並拿出自己的藥物進行對比,天源堂的假藥當場露餡。女俠指著天源堂招牌規勸主人從醫應當以“德”為先,店主慚愧萬分,從此將“天源堂”改名為“天源德”,藥也不再摻假,深得顧客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