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寺,建在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距離資江一橋僅200余米。它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古寺鼎盛時期有四進,第一進為彌勒佛殿,左右為四大天王;第二進為觀音殿,左右為佛學堂;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十八羅漢,左廂房為禪堂,右廂房為齋房,第四進為藥師殿、藏經樓。住寺和尚有300多人,是益陽最大的一座寺廟。 白鹿寺的名字,緣於一個神話故事。唐代名相裴林,貶任荊南節度使時,曾幾度來益陽,小住在古木蔥郁的江邊山上。裴林博學多能,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他便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只仙白鹿駐足聆聽,每晚只要經聲響起,仙白鹿就飛來聽經。一天晚上,白鹿聽經的秘密被人發現,仙機泄露,再也不見有白鹿復來。為紀念仙白鹿聽經,山民便把白鹿駐足聽經的風水寶地,命名為白鹿山,在山下建了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白鹿寺在清代,和尚多,香火盛,名氣大,尤其叫人稱奇叫絕的是寺內的那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聲極洪遠,堪稱古城鐘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鐘聲,響徹古城十裏麻石街,悠揚的鐘聲,飄逸清盈,震撼心靈,凈化靈魂。因此,人們把“白鹿晚鐘”,列為了益陽的十景之一。古白鹿寺,幾經蒼桑,蕩然無存。 如今的白鹿寺,是1987年以來,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準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寺廟傍山而建,已建好兩進。臨街山門,雄偉壯觀,紅墻拱門,氣派恢宏,大大超過了古寺山門。登石階而上,第一進為市佛教協會和佛教堂,右廂為迎客廳和一棟三層樓的禪房,是全市30多位尼姑的宿舍。舊白鹿寺全部是和尚住寺,新白鹿寺則全部由尼姑操持。登上白鹿山頂,是一座新修的大雄寶殿,殿內佛像金光閃閃,佛幡條幅五光十色,木魚聲聲,香火飄繞,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去了一批又來一伴。寶殿的左右,各建了一座鐘鼓樓,正在制作大鼓巨鐘,準備讓“白鹿晚鐘”的雄風,重現古城。遊罷佛殿經堂,下到第一進的“香客”休息室,可以和家人親友,品品齋茶齋果,或進寺廟的齋食館品嘗齋席,體驗一下出家人的生活情趣。滿桌的“雞鴨魚肉”,造型精巧引人,然而它們並非真魚真肉,而全是豆幹瓜果蔬菜制成,能吃到如此精美的風味齋食,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
夏天去過一次,上頭很涼快,有很多寶殿,值得去看一看,算是益陽最大的古寺廟了,門票才5塊錢,有時還能免費。 |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確實很hw雄偉。我還聽說那特別靈。現在到了什麽菩薩的節日,會有好多別的城市的人趕過來燒香拜佛。 |
好像是多高中的時候,和老爸去過一次,上香的特多天氣很熱,周邊的人都像沒水的魚一趟下來,全身都濕透了(熱的)雖然,家離得寺院不遠,但就去過一次的確是很輝煌的古寺,香火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