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谷縣城沿316國道向西行,華蓋寺石窟位於甘谷縣城西10裏,渭河南岸的二十鋪村東頭。因山頂綠草如茵,恰似一頂紅教僧帽,戴在狀如圓柱的紅色懸崖之上,故當地人叫它喇嘛帽頂。又因山勢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雲端,如一把紅縵綠頂的華蓋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參差錯落,狀如蜂房故稱華蓋洞。 山下原有一處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鐵瓦,人稱鐵瓦寺。該寺於20世紀60年代開通定(西)天(水)公路(316國道)時被拆除,故而華蓋洞又稱為華蓋寺。 華蓋寺,西接朱山,紅斷晚霞;北臨渭水,綠波縈回;南依秦嶺,空淩險絕。山下定天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勝境,是為佛家習禪,道家演道的理想處所。 華蓋寺現存可編號的洞窟18個,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個內容,占主導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個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個,還有福綠壽三星的三個精美頭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個塑像的四分之三。 從塑像組合上看,除無量殿、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伏羲、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畫的繪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俱物畫,窟頂為圓光扇面或書畫。 華蓋寺石窟開鑿於泰定年間。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許多寺院被改為道觀。明清時期三教合流的現象非常普遍,盡管大像山是以唐代為主的佛教場所,但在明清時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時期的大像山、顯龍洞、華蓋寺都是以道教為主。只不過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壞,唯有華蓋寺石窟的塑像因地處避境而幸存。 三眼洞由3個互相連通的小洞窟組成而得名,洞壁兩側保存的《唐僧取經圖》和《唐僧取經歸來圖》兩幅元代壁畫,是華蓋寺壁畫藝術中的珍品。這兩幅壁畫中僧徒四人形象完整,與後來出現的明清《西遊記》故事繪畫極為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