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橋位於鳳慶縣城東北60公裏外的瀾滄江上,橋體由16根鐵索構成,兩端各有橋亭5間,岸邊有摩崖題刻數處。青龍橋是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是瀾滄江上目前惟一僅存的古橋。 青龍橋兩岸橋頭建有橋亭,青瓦白墻,飛檐翹角,形態壯觀。廊可供行人休憩避雨憑欄遠眺瀾滄江風光;樓可令兵丁住宿守望。而兩岸驛路相接,樓門暮閉晨開,更有一夫當江、萬夫莫開之勢。兩端的石壁上刻有許多文人的詩詞對聯。其中尤引人註目的,當數被後人一遍遍用朱漆刷新的對聯:“筆掃千軍,題橋早已羞司馬”,這是張漢臬的上聯,下聯則由江北詩人毛健對上:“圖開八陣,排石還當法臥龍”。整付對聯工整、嚴謹。自成一體。 鳳慶青龍橋是中國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裏,是內地進入雲南臨滄的必經之道。 |
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青龍河上,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
青龍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 400多年歷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寶山,青龍橋的中軸線正對著聚寶山,這是木氏土司的設計,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時期的標誌性建築。長25 米、寬 4.5 米、高 4 米,全部由石塊壘砌,列為麗江古石橋之最,可見束河在麗江歷史上的經濟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青龍橋的橋面經過數百年風雨的洗刷使它變得斑駁蒼老,卻不失它的英雄氣勢和莊嚴厚重感,站在這裏,你也許會聽見馬蹄的聲音在回響。這裏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藏傳佛教大師葛瑪馬追趕一個魔鬼,從這裏一步跨到了玉龍雪山上,在橋上留下了一個仙人腳印。開春時節,橋畔的楊柳長出了新芽,如煙似紗,仿佛綠色的波浪要湧到橋面上來,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煙柳平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