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簽: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建水古城門票 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門票 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套票 建水古城門票價格 建水古城 古鎮/古村
遊玩時間:建議2小時
聯絡電話:--
地 址:雲南省建水縣建水縣境內
開放時間:--
門票信息:--
最佳旅遊時節:
“適合溜達的地方,老城區保留了濃厚的古樸色彩,值得一去。現在已經開始逐漸夾雜各式新修的仿古建築,趁早快去。。...”
建水古稱臨安,亦名巴甸,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距離昆明以南220公裏處。建水城最早是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裏三、城墻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非常壯觀。 建水人文鼎盛,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年間建立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當時建水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要占半數,堪稱雲南之冠,故而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也被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
鐵路 建水通鐵路,火車可以到昆明、石屏、蒙自、開遠、宜良,但這列火車車廂狹窄而且都是硬座,不太舒服。 公路 乘坐汽車是進出建水的主要交通方式,在酸角樹客運站每天都有很多班次,轎車、中巴、大客車、臥鋪車都有,一般是15-20分鐘一班,很方便,但汽車等客的現象也很嚴重。 建水到昆明、州內各縣的公路裏程: 建水-昆明(214KM)建水-開遠(89KM)建水-蒙 |
適合溜達的地方,老城區保留了濃厚的古樸色彩,值得一去。現在已經開始逐漸夾雜各式新修的仿古建築,趁早快去。。。 |
古城現在不要門票,也不收什麽維護費,是個有人氣的地方,原住民還是很多的,值得一遊。 |
建水古城距昆明214公裏,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其中以代元代的全國最大的文廟、始建於明代的朝陽樓(小天安門)和民居典型朱家花園等古跡為代表。 |
建水古城內基本上看不到高樓大廈,雖然建築物都是翻新的,原汁原味差點,但比起國內其它不少中小城巿無文化貪大求洋搞得不倫不類來說,建水的改造現狀就屬難能可貴了。建水文廟規模不小建築也很大氣雄偉,國內除曲阜還少見。朱家花園很直得一看,文化氛圍很濃,庭院布置別具一格,我認為比山西喬家大院更有味道。西門外古井實為一泉眼。石欄圍護直徑估計兩米以上,泉水淸澈甘美。當地人絡繹不絕前往打水肩挑背負回家與旅遊者前往參觀,古井周圍過日子與看稀奇融合一起,也成為一景。 |
過兩年就該變成小麗江了。 圖片為朱家花園,還可以在裏面入住,具體價格就沒有問 |
與其說建水古城是一個景點,倒不如說是一個旅行的目的地。比起麗江的所謂古城,建水古城可能稱作老城區更加適合,老城區還有當地人不緊不慢的生活著,衣食住行都相當便利,是一個可以很好體味當地生活的地方。古城的道路都是石板路,車輛通行無阻。我們住在臨安春秋步行街上,還沒有完全招商完成,店不多,特別幹凈幽靜。老城區還有幾個古跡可以看看,朱家花園,學政考棚,文廟,還有無數水井,建水的水很出名啊。不能說是多麽驚艷的景點,打發打發時間是絕對可以了。傍晚登上了古城的東門城樓,城樓上都是當地人閑坐聊天,城樓的每個屋檐瓦片下下都密密麻麻住滿了鳥類。如果去的早,還能上到城樓頂端俯瞰古城。我們來建水,只是因為看到雲南省博物館裏一句話,介紹說雲南名菜汽鍋雞的汽鍋都是建水出,為了覓個汽鍋帶回家,我們來了。雲上四季前台打聽了一下,建水人買紫陶都去碗窯,離古城3km的碗窯村,我們就這麽隨意打了車去了碗窯,然後就耗了一下午,一家一家紫陶工作室逛過去,非常盡興。西雙版納的司機知道我們要來建水,推薦我們有機會試試石屏的豆腐。很巧,雲上四季旁邊就是一家,果然與眾不同。只是我們不知道,原來建水當地還有更出名的建水小豆腐。和小豆腐的邂逅是我這個吃貨的福氣啊,知道第二天離開建水前幾分鐘,我還在客運站邊圍著烤爐吃豆腐呢!塞了滿滿一肚皮的豆腐離開了建水!交通的話,從昆明過來,到南部客運站坐車,以後昆明市區到南部客運站有地鐵直通,會相對方便很多。昆明是我少數看到的坐汽車比坐飛機火車還麻煩的地方,虧雲南還是一個深度依賴公路運輸的一個地方。經玉溪,通海,3個半小時即到。路途比較通暢,沒有煩人的翻山公路。當地的出租車還是很正規的,古城新城來去基本都打表。只是去碗窯談了一個合理的價格。規範的服務可以很好緩解奔波的遊客的焦慮,真是不錯。這個是建水的現在,只是希望,大理,麗江不是建水的未來。 |
如果用麗江做模板來期待建水古城,那無疑會失望的,因為他們是兩種不同風格的古城。相比麗江,建水古城與大理古城有些類似,居民還生活在古城中,生活氣息很濃。有古色古香,也有現代化,有時讓你留戀,有時讓你繞行。這樣的古城不僅僅是為遊客而存在的,它仍然是建水人生活的家園。 |
看得出建水的規劃者在古城的保護上還是做的不錯的,步行街附近的建築風格、街道兩側的建築基本上保持了以前的風貌,沒有被那些現代建築破壞整體的風格,值得那些快速發展的地區學習如何在不破壞原來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和諧有序的規劃建設新建築。 |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
15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