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漢中褒城,北至關中斜峪關的褒斜道是古代關中與漢中相連接的最主要的通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自漢末至五代,南北兵爭,皆取道褒斜。楚漢相爭,劉邦采韓信之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的“棧道”即指此;漢武帝時曾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未成;三國時,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就是就是由此道出秦嶺,分兵屯田於斜水。褒斜道全長470公裏。棧道南端叫小石門,北端叫大石門。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裏,從而出現了“棧道千裏,無所不通”的盛況。當時開鑿山石不是用鐵器或火藥,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隧道內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岸崖上,留下漢魏以來歷代著名官員和文人雅士的提名和留詩,通稱“石門石刻”。1971年修建石門水庫,17萬方主要石刻移入古漢台保存。 |
具體請參見古棧道交通部分。 |
今日的棧道已不是當年的棧道。因為石門水庫的建成,故棧道已經被水庫的水所浸了,目前行的,都是新建成的,但雖如此,還是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此外,更有機會看到相信是真的老棧道,更是令人感到興奮 |